[发明专利]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90446.2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8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梁铭峰;吴晖辉;方王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5 | 分类号: | H01R43/05;H01R43/052;H01R43/055;H01R43/2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44250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双头压接 端子 插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包括活动工作台及固定工作台,活动工作台相对固定工作台可作Y方向的移动;特点是还包括第一及第二搬线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进料装置、选线及剥皮机构、第一及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一及第二翻线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插入机构、第一及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一及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剥皮机构及拉线机构。其优点为:可以将端子与线材自动压接,且可以将压接好的端子线材自动插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能对剥皮后的线材端部及端子压接在线材端进行质量检测,产品质量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
背景技术
线束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通讯设备、数码设备等的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中,线束的两端压接有端子,然后将端子插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使用时,将连接起相互对插即可,既方便设备的连接,又可以保证信号传输、连接的可靠性。目前,将线束的两端装配连接器的工作过程为:①人工将线束切断,将切断的线束两端人工剥皮,并检测其是否合格;②将端子分别插装在线束的剥皮端,再用机器使端子压接到线束上,并检测其是否合格;③最后将装配端子的线束端部插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整个生产完成。这种方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也高,而且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无法保证。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一种全自动两端压着插入机”的发明申请,其申请公布号为CN104701707A,公布日为2015年6月10日;其可以实现线材端子自动压接,并将压接好的端子线材自动插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但由于其生产过程缺乏检测,产品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将端子与线束自动压接,且可以将压接好的端子自动插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并能对剥皮后的线束端部进行视觉检测及压接成型后的线束端子在线进行压力和视觉检测,产品质量稳定的具备检测功能的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包括活动工作台及固定工作台,所述活动工作台相对固定工作台可作Y方向的移动;其特征在于:
A、还包括第一搬线机构、第一端子进料装置、选线及剥皮机构、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一端子压着机构、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一翻线机构、第一端子插入机构、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所述第一端子进料装置、选线及剥皮机构、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一端子压着机构、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一翻线机构、第一端子插入机构、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沿X方向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安装在固定工作台上;
所述第一搬线机构包括第一夹持手组件、第二夹持手组件及夹持手驱动件,所述第一夹持手组件及第二夹持手组件均设在固定工作台上并可在固定工作台上作X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手驱动件驱动第一夹持手组件及第二夹持手组件同时作X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端子进料装置包括端子进料道,所述端子进料道用于输送端子;
所述选线及剥皮机构包括压线模组、两切刀及两第一剥皮刀,所述两切刀将位于其间的线材切断,所述两第一剥皮刀将位于其间的线材端部剥皮;
所述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包括第三夹线气缸、第一相机光源、第一相机及第三线夹;所述第三线夹夹住剥皮后的线材端部,所述第一相机对第三线夹上的线材剥皮部位进行拍照检测并显示,所述第三夹线气缸带动第三线夹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90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