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M码部分译码辅助差分检测码字边界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3644.6 | 申请日: | 2017-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5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为刚;罗加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林娟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m 部分 译码 辅助 检测 码字 边界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M码部分译码辅助差分检测码字边界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信息比特选定编码比特序号对序列中的编码比特序号对,抽取数据进行共轭相乘,对共轭相乘后的结果求和得到信息比特对应的相关值;根据信息比特选定编码比特序号对,抽取数据计算中间信息,将所有编码比特序号对求得的中间信息求和,得到信息比特对应的似然信息;取似然信息的符号,将其与相关值相乘并求和,得到最终相关值;根据最终相关值进行判决,若判决后输出码字边界识别信号,则触发输出码字边界位置参考信号并停止码字边界识别,流程结束。本发明可以在低信噪比和载波频率偏差存在的条件下,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码字边界识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通信传输同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M码部分译码辅助差分检测码字边界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帧同步是纠错、信息提取等后续信号处理的前提。为了实现帧同步,通常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在数字信息流中插入同步序列作为每帧的起始标志,接收端根据同步序列的位置就可以实现帧同步,另一类是不需要外加同步序列,利用编码数据本身的特性来实现帧同步。
插入同步序列实现帧同步的方法有两种,即连续插入和间隔插入。连续插入就是在每帧的开头集中插入同步序列,而间隔插入是将同步序列分散插入数据流中,即每隔一定数量的信息码元,插入一定数目的同步码元。接收端对插入的同步序列进行检测实现帧同步。作为帧同步标志的同步序列,具有尖锐单峰特性的局部自相关函数,因此通常采用相关法实现同步序列的检测。相关法实现简单,但是在低信噪比下的性能受限,而在衰落信道下性能很差。后来Massey针对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提出了采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则检测同步序列的同步算法。基于最大似然的帧同步检测方法使系统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ML估计器的运算复杂度很高。为降低实现复杂度,也提出了各种简化的估计器,性能有一定的损失,但是复杂度大大降低。
利用编码数据本身的特性来实现帧同步的方法,帧同步仅依赖编码数据,节省了系统开销。Lorden等学者针对卷积码,提出了使用Viterbi译码器的帧同步算法,利用量化数据计算得到校正子图案来判断是否同步。Sun和Valenti研究了适用于Turbo编码系统的最大后验帧同步算法,根据Turbo码奇偶校验方程来判断最有可能的帧起始位置。随着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被广泛应用,基于LDPC码的码字特征实现帧同步的方法被广泛研究。Wymeersch等学者研究了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最大似然码辅助帧同步方法,此方法需要完整的迭代译码过程。Qi等学者提出了基于准循环LDPC码的帧同步算法,同其他LDPC译码辅助的帧同步算法相比,降低了硬件实现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RM码部分译码辅助差分检测码字边界识别方法,本发明可以在低信噪比和载波频率偏差存在的条件下,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码字边界识别,详见下文描述:
一种基于RM码部分译码辅助差分检测码字边界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信息比特选定编码比特序号对序列中的编码比特序号对,抽取数据进行共轭相乘,对共轭相乘后的结果求和得到信息比特对应的相关值;
2)根据信息比特选定编码比特序号对,抽取数据计算中间信息,将所有编码比特序号对求得的中间信息求和,得到信息比特对应的似然信息;取似然信息的符号,将其与相关值相乘并求和,得到最终相关值;
3)根据最终相关值进行判决,若判决后输出码字边界识别信号,则触发输出码字边界位置参考信号并停止码字边界识别,流程结束。
在步骤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送端采用编码比特长度为N的Reed-Muller码承载信息,并与伪随机序列叠加后采用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符号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36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