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X光散射测量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320393.4 申请日: 2017-12-12
公开(公告)号: CN109324278B 公开(公告)日: 2023-04-14
发明(设计)人: 冯世鑫;王仲伟;黄忠利;林逸宏 申请(专利权)人: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R31/28 分类号: G01R31/28;G01J5/20
代理公司: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代理人: 冯志云;张福根
地址: 中国台***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散射 测量 方法
【说明书】:

X光散射测量的方法包含形成测试键。测试键的形成包含形成第一多个半导体条,将第一多个半导体条切割成第二多个半导体条的阵列,阵列的每一列由第一多个半导体条中的一条形成,在第二多个半导体条之间的凹陷中形成隔离区,以及将隔离区凹陷。第二多个半导体条的顶部凸出高于隔离区而形成半导体鳍片,其形成鳍片阵列。此方法还包含将X光束投射至测试键上,以及从测试键散射的散射X光束得到绕射图案。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特别涉及集成电路中的部件(feature)参数的X光散射测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产业朝16纳米或以下的节点技术的方向发展,工艺与度量衡(metrology)都变得愈来愈复杂且愈来愈具挑战性。精确且精准地监控关键重要部件对于保持良率是必要的,且对于帮助改良工艺及增强装置效能而言也是重要的。通常需要多种不同的度量衡类型且互补于现今的鳍式场效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的特性,且没有任何一个度量衡类型可同时满足所有的测量需求。今日最广为使用的度量衡是光学临界尺寸(optical critical-dimension,OCD)度量衡以及临界尺寸扫描式电子显微镜(C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D-SEM)。然而,随着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产业界也密集地评估以X光为基础的散射测量(X-ray-based scatterometry)度量衡,例如临界尺寸小角度X光散射测量(CD-small angle X-ray scatterometry,CD-SAXS),其使用远小于部件的波长。

光学临界尺寸(OCD)度量衡通过椭圆偏振技术(ellipsometry)或反射测量术(reflectometry)或前述两者,使用宽频带(broadband)的光源,其波长一般大约在200纳米至1000纳米,以测量平均临界尺寸(CD)、轮廓及材料性质。光学临界尺寸(OCD)度量衡是快速且非破坏性的,且得到高可信的平均临界尺寸。然而,光学临界尺寸(OCD)度量衡也有数个缺点,其需要准确度的验证及校正的基准,且无法提供临界尺寸的变异信息。更有甚者,光学临界尺寸(OCD)的结果高度依赖模式(model),且易受光学功能性质的变化影响。在不同临界尺寸参数之间的光谱响应(spectra response)的高相关性也给光学临界尺寸(OCD)度量衡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临界尺寸扫描式电子显微镜(CD-SEM)不需要参考基准,且可提供变异信息。不需要模式且光学性质的改变不会影响CD-SEM测量的准确度。更重要的是,CD-SEM对于局部表面是敏感的,且埋入的部件与测量无关连。然而,CD-SEM难以测量三维(3D)轮廓,且CD-SEM的分辨率不够小。CD-SEM也需要局部测量的多次取样才能得到高可信的平均临界尺寸。

X光散射测量,例如临界尺寸小角度X光散射(CD-SAXS)亦被认为是纳米尺寸部件的具有潜力的度量衡解决方案。X光散射测量的原理是根据古典X光散射,其对电子密度的差异对比敏感,且可避免有关于光学性质的问题。一般而言,X光散射测量的模式通常相较于OCD的模式更耐用,且很少有参数的互相关联性。X光散射测量也可测量三维轮廓,且具有高可信的平均临界尺寸的准确度及精准度。X光散射测量也提供变异信息,例如来自于德拜-沃勒(Debye–Waller)式加宽绕射峰的线宽粗糙度(line-width roughness,LWR)或线边缘粗糙度(line-edge roughness,LER)。然而,X光散射测量也具有其自身的问题。举例而言,X光的光点尺寸,其为投射至样品上的X光束的尺寸,一般而言X光的光点尺寸大且无法缩小来配合测试键的尺寸。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则的限制,测试键无法设计成大到足以配合X光束的光点尺寸。这导致使用X光散射测量的量测需耗费相当多时间,有时可能达数小时或更久,或甚至无法测量。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0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