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件加密卡和加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2487.1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5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黄发钧;李所林;张晓飞;宋威;陈雪莲;关星;盛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21/72 | 分类号: | G06F21/72;G06F2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徐立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密芯片 存储单元 硬件加密卡 随机数生成器 加密算法 加密 数据安全技术 缓存 芯片 服务器连接 存储密钥 扩展设备 总线连接 高速片 密钥 外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硬件加密卡和加密方法,属于数据安全技术领域。所述硬件加密卡包括:ZYNQ芯片、第一加密芯片、第二加密芯片、第一USB接口、第二USB接口、DDR3存储单元、EMMC存储单元和随机数生成器,ZYNQ芯片包括ARM处理器和FPGA模块,ARM处理器和FPGA模块通过高速片内总线连接;FPGA模块通过第一USB接口与服务器连接,FPGA模块还同时与第一加密芯片和随机数生成器连接,ARM处理器同时与第二加密芯片、EMMC存储单元和第二USB接口连接;第一加密芯片和第二加密芯片均提供多种加密算法,且第一加密芯片和第二加密芯片提供的加密算法不同;EMMC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密钥,DDR3存储单元用于在硬件加密卡工作过程中缓存密钥;第二USB接口用于外接扩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硬件加密卡和加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普及,信息安全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以应对各种信息安全威胁。对于一些关键的行业,如:银行,公安系统等,须使用硬件加密设备来提高系统的安全保障,密钥必须保存在硬件加密系统本地上,不能出现在系统内存中,因此硬件加密卡应运而生。
目前主流的硬件加密卡主要由主控模块、加密模块、闪存(flash)模块、随机数生成器和通信接口模块组成。其中,主控模块是硬件加密卡的核心模块,其根据服务器发送的命令控制硬件加密卡的整体操作;加密模块,可以提供加/解密算法;flash模块,可以为硬件加密卡提供配置数据,对硬件加密卡只要进行简单配置就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使用;随机数生成器,采用专用数字物理噪声源实现,负责产生随机数;通信接口模块负责完成硬件加密卡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通信。
目前的硬件加密卡的flash模块容量都比较小,大多仅仅达到了1MB,不能实现海量密钥存储;同时,通信接口模块采用外设组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接口实现,造成硬件加密卡不方便携带,并且不同即插即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硬件加密卡和加密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硬件加密卡,所述硬件加密卡包括:ZYNQ芯片、第一加密芯片、第二加密芯片、第一USB接口、第二USB接口、DDR3存储单元、EMMC存储单元和随机数生成器,所述ZYNQ芯片包括ARM处理器和FPGA模块,所述ARM处理器和FPGA模块通过高速片内总线连接;所述FPGA模块通过所述第一USB接口与服务器连接,所述FPGA模块还同时与所述第一加密芯片和随机数生成器连接,所述ARM处理器同时与所述第二加密芯片、所述EMMC存储单元和所述第二USB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加密芯片和所述第二加密芯片均提供多种加密算法,且所述第一加密芯片和所述第二加密芯片提供的加密算法不同;所述EMMC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密钥,所述DDR3存储单元用于在所述硬件加密卡工作过程中缓存密钥;所述第二USB接口用于外接扩展设备;
所述FPGA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通过所述第一USB接口发送的业务请求包,并从所述业务请求包中解析出运算指令;确定所述运算指令属于所述FPGA模块或者所述ARM处理器处理的运算指令;当所述运算指令属于所述FPGA模块处理的运算指令时,执行所述业务请求包中的运算指令,并生成业务应答包,所述业务应答包包括所述运算指令的执行结果;当所述运算指令属于所述ARM处理器处理的运算指令时,将所述业务请求包发送至所述ARM处理器;
所述ARM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业务请求包中的运算指令,并生成业务应答包;将所述业务应答包发送至所述FPGA模块;
所述FPGA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USB接口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业务应答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24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