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353782.7 申请日: 2017-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9926103B 公开(公告)日: 2021-10-08
发明(设计)人: 徐黎明;高玉兰;葛海龙;孟兆会;佟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B01J38/02 分类号: B01J38/02;B01J38/10;B01J38/12;B01J38/52;B01J38/66;C10G45/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催化剂 再生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一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所述再生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待再生加氢催化剂与含氧气体接触进行烧炭处理,得到催化剂A;(2)将催化剂A与有机化合物溶液接触,进行热处理,得到催化剂B;(3)向催化剂B中引入有机硫化物和水合肼,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再生的催化剂。所述再生方法能提高再生催化剂的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加氢处理是原油转化成高价值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过程,其核心是加氢处理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由金属的硫化态提供。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活性会逐渐降低,即催化剂失活,归纳起来原因一般分为结焦失活(造成催化剂孔堵塞)、中毒失活(造成催化剂酸性中心中毒)和烧结失活(造成催化剂晶相的改变)等。工业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焦炭生成和金属堵塞,活性金属组分迁移或聚集、相组成的变化、活性中心数减少、载体烧结、沸石结构塌陷与崩溃等。对于积碳造成的失活催化剂可用再生的方法恢复其活性,而对于金属沉积污染造成的失活催化剂,不能再生使之恢复活性,只能废弃。所以所说的再生一般指积碳再生。

器外再生专利技术的实质是通过失活催化剂与含氧气体的接触,除去表面的积碳,即通过烧炭的方式使催化剂再生。与新鲜催化剂相比,再生催化剂的孔容、比表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活性的下降幅度也较大。

CN1782030A 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再生方法,该方法包括:1)将颗粒状碱性物质与失活加氢催化剂混合,其重量混合比为 5∶95~50∶50;2)在氧化再生反应条件下将颗粒状碱性物质与失活加氢催化剂的混合物与含氧气体接触;3)分离再生加氢催化剂。称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再生催化剂的活性高,同时可使再生排放尾气中 SO2 的含量明显降低。

发明内容

为提高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通常在其使用前须经预硫化,将加氢金属组分转化为硫化物。因此,在催化剂再生过程中,在烧焦的同时伴随有硫化物的氧化反应。器外再生由于经过高温烧炭步骤,催化剂中的金属大多呈氧化态存在。但发明人发现,采用现有的高温再生烧炭处理并不能将催化剂中的硫化物完全除去,在烧炭烧硫的过程中一部分金属硫化物中硫的氧化物残留在载体上形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使催化剂中毒,影响催化剂再生后的活性。并且高温烧炭容易引起金属的聚集,活性金属的利用率低。大大影响了再生后催化剂的使用性能,也会对反应结果带来影响。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与现有再生方法相比,本发明所述再生方法能提高再生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利用率,提高再生催化剂的活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所述再生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待再生加氢催化剂与含氧气体接触进行烧炭处理,得到催化剂A;

(2)将催化剂A与有机化合物溶液接触,进行热处理,得到催化剂B;

(3)向催化剂B中引入有机硫化物和水合肼,然后进行热处理,得到再生的催化剂。

本发明再生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烧炭处理包括两步,其中第一步焙烧温度为150~220℃,优选为180~200℃;焙烧时间为3~15小时;第二步的焙烧温度为300~400℃,优选为320~350℃,焙烧时间为3~15小时,其中第二步焙烧温度比第一步焙烧温度高120~180℃。其中,所述烧炭处理装置可以采用隧道窑、旋转窑、移动床、箱式炉、管式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再生方法中,步骤(1)所述含氧气体可以是氧气、空气、氧气与惰性介质的混合气体、或者是空气与惰性介质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的氧含量为 0.5~40体积%,惰性介质可以选自氮气、氩气、氦气、二氧化碳、烟道气和水蒸汽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实际操作中,视待再生加氢催化剂中的炭、硫含量或物化性质的不同,如含氧气体的引入量及含氧气体中的氧含量可以不同,相应操作参数的选择和匹配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37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