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方剂的双释放微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7267.2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1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孙卫东;赵海晓;赵军霞;孟文静;李锐;周孟宇;张新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9/52;A61K47/38;A61K36/89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130 | 代理人: | 王为,孟旭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方剂 释放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方剂的双释放微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制药领域。
【技术背景】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中药剂型随着时代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药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出现了多种药物浸制而成的药酒;到商代,伊尹首创了汤剂,并总结了《汤液经》,成为了我国最早的方剂及制药技术专著。汤剂沿用至今,仍然是中医用药的首选剂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并有了较明确的制法、用法、用量和适应症;秦汉时期,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记有煎剂、丸剂、散剂、浸膏剂、软膏剂、酒剂、栓剂、脏器制剂等十余种剂型,该书还首次论述了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至今仍在应用;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了“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种提出了“合药分剂料理法则”,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和采治方法会对其疗效产生影响;唐宋元时期,我国成药达到初具规模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方书;明清时期医著众多,中药成方及其剂型也有相应的充实和提高。
历代先人的创造积累,不断丰富了我国的药学宝库,同时大大推进了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大力支持,中药剂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50年代起,中药片剂、注射剂、搽剂、冲剂、涂抹剂和气雾剂等成功地用于临床;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中药有效成分被提取出来,并制成了各种剂型;80年代后期至今,新剂型不断涌现,包括胶囊剂(软胶囊)、颗粒剂、口服液、丸剂(微丸、滴丸)、注射剂、混悬剂、透皮制剂等。
纵观古今中药剂型,汤剂在中医临床诊治应用上是为首选。汤剂是将中草药饮片直接加水煎煮,药汤口服,是中药最简单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汤剂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更有针对性,但存在味苦量大、服药次数多、煎服不便、浪费药材等弊端。
古代典籍对中药剂型有如此记载:“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逮去之,故用药舒缓而治之。”金元名医李东垣指出:“丸者缓也,其用药舒缓而治之意也”、“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可见丸剂释放缓慢温和,非常适于慢性病的治疗。
丸剂作为中药传统剂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就对其名称、处方、规格、剂量,以及服用方法就有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方剂788个,其中有丸剂284个,占36%。《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已有用蜂蜜、糖、淀粉糊、动物药汁作丸剂黏合剂的记载。金元时期有丸剂包衣。明代有朱砂包衣,一直沿用至今,如七珍丸、梅花点舌丸、妇科通经丸等。清代有用川蜡为衣料,这是肠溶衣丸的原始。中药丸剂,尤其是糊丸与蜡丸,因为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凝胶或难溶性辅料,药物溶出(或释放)缓慢,药效缓和而持久。
传统丸剂在工艺上大多采用以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当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作。以药材细粉直接入药的丸剂,含有大量的杂质和无效成分,崩解速度慢,吸收不完全,影响药效的发挥,并且比表面积大,制剂工艺中又添加了大量的赋形剂,使药剂更易吸潮,不利于保存。采用药材提取物制作的丸剂,虽然对药材进行了初步的提取,却在加工过程中破坏和损失了大量的有效成分,药物收率低,能耗大,成本高。传统丸剂普遍存在服药剂量大、服药次数多、药效低、保质期短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用药需求。所以,如何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开发高效、长效的中药制剂,已经成为了中药制药工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必要趋势。
随着材料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制剂技术的日渐成熟,中药制药逐步摆脱了手工作坊式制作,发展成为工厂化批量生产。目前,丸剂品种在中成药中所占比例很大,《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1493种中成药,其中丸剂就有380个。浓缩丸、滴丸、微丸等新型丸剂,由于制法简便,剂量小,疗效好,受到重视,在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已成为首选制剂之一。
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中药双释放微丸具有在胃中和肠道中双释放的特点,能够使药物更全面地释放,促进人体吸收,达到理想的药效。双释放微丸是从中药制剂中最原始最有效的剂型——汤剂直接演变而来,在制作过程中仅添加少量的药用辅料,同时模拟了汤剂一日两次的给药方式,保持了传统中药的疗效。并且与传统汤剂相比,双释放微丸更便捷,更高效,服用次数少,病人依从性更高。另外,本发明的中药双释放微丸制剂加入了隔离层,提高了微丸的防潮性,易于储存,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延长了药品的保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帅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72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