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级肠内营养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79977.9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9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静波;杜志阳;谭大伟;丁龙;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18 | 分类号: | A23L33/18;A23L33/125;A23L33/115;A23L33/15;A23L33/155;A23L33/21;A23L33/16;A23L33/1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鞠传龙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级肠内 营养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肠内营养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营养制剂包括有蛋清源小肽、大豆源小肽、麦芽糊精、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益生元、复合维生素、总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卵磷脂,按质量百分比各种原料的含量为:蛋清源小肽15‑25%、大豆源小肽10%‑15%、麦芽糊精20‑35%、中链甘油三酯5‑10%、橄榄油2‑5%、益生元1‑3%、复合维生素0.2‑1%、总膳食纤维5‑10%、矿物质3‑6%和卵磷脂3‑7%。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小肽脂质体纳米颗粒的制备;步骤二、复合小肽脂质体纳米颗粒的制备;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制备得到的水‑油‑水体系的复合小肽脂质体纳米颗粒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后制备得到该纳米级肠内营养制剂。有益效果:相关工艺有效除去了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安全、稳定、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肠内营养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纳米级肠内营养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肠内营养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对日常食物中含量较缺乏的营养物质进行有效补充的重要途径。肠内营养适应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方式更加符合生理,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在促进机体的康复、促进消化道粘膜的修复、维护肠粘膜屏障、减少微生物感染、促进相关物质的分泌、加强新陈代谢、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蛋白质营养理论认为,蛋白质除了以游离氨基酸的方式被机体摄入之外,还有另一条更重要的营养吸收途径,即蛋白质能够以小肽的形式被吸收,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相比,小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且具有安全高效、生物利用度高、营养性能好等优点。肽类营养制剂是将优质来源的蛋白质通过一定程度的水解后,与其他营养素进行搭配而得到的一类膳食营养补充剂。其中小肽类肠内营养制剂是目前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小肽类营养制剂所含蛋白质为蛋白水解产物,所得到的部分小肽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可以被小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小肠中也有运输低聚肽的体系,低聚肽经小肠粘膜刷状缘的肽酶水解后进入血液,容易被机体利用。有充分的数据和实验证明,小肽的营养和功能活性要优于氨基酸,且能够以完整形式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在指定位置发挥相应功效,这对促进蛋白质吸收、调节膳食结构,尤其针对胃肠道功能障碍、营养缺乏及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膳食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此类营养制剂不含乳糖,也避免了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和脂代谢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小肽具有独特的功效,也能够以一定的完整形式进入血液循环被吸收,但其在胃肠道复杂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不同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极易被降解为氨基酸,丧失掉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也就无法以完整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肠内营养制剂的产品,包括蛋白来源为乳清蛋白的百普素、小百肽、立适康等,但其他蛋白来源,诸如禽蛋蛋白、植物蛋白等相关产品的种类和市场份额还很少。此外,已有的此类产品和专利只注重了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搭配而缺乏对主要营养物质的有效保护及其在胃肠环境中的缓释情况研究。所以,开发一种营养均衡,且对易被胃肠道降解破坏的营养成分进行有效保护的肠内营养制剂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运用纳米包埋技术在对生物活性物质的保护和靶向吸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都局限在对具体的单个营养物质或分子的保护上,诸如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牛血清白蛋白(BSA)、DHA等的纳米包埋。对于混合肽或多组分小肽的包埋保护还少有报道。同时,纳米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也多局限于在包装上的应用,而对于营养物质本身却并没有较为广泛而有效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人体内营养均衡,且对易被胃肠道降解破坏的营养成分进行有效保护而提供的一种纳米级肠内营养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如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99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