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0490.7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0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沈亮;刘令云;朱金波;蔡川川;周伟;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18 | 分类号: | B03D1/018;B03D101/02;B03D10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作物秸秆 煤泥浮选 捕收剂 热解油 制备 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 保护气体 蒸汽冷凝回收 环境效益 秸秆热解 控温条件 热解过程 乳化过程 药剂制作 管式炉 能力强 石英管 放入 均一 热解 烧杯 回收 表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以农作物秸秆和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为原料,通过秸秆热解和热解油的乳化过程制得煤泥浮选捕收剂。制备方法如下:将农作物秸秆放入管式炉中的石英管中,并通入保护气体;在一定的控温条件和保护气体流量下将农作物秸秆热解;将热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蒸汽冷凝回收得到农作物秸秆热解油;将农作物秸秆热解油与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烧杯中混合搅拌,所得到的均一液体即为煤泥浮选捕收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药剂制作成本低廉、捕收能力强、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属于废弃物再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随着井下采煤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原煤中的煤泥含量逐渐增大。目前处理煤泥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煤泥浮选技术。在煤泥浮选过程中,普遍使用柴油或者煤油等油类物质作为煤泥的捕收剂。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用于煤泥浮选的油类产品总量高达60万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寻求廉价易得的替代捕收剂显得尤为重要。农作物秸秆主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和糖料作物等5大类。据统计,我国各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为6亿吨,占世界作物秸秆总量的20%-30%。近年来,农村居民用能结构逐渐变化,秸秆的大量剩余,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果能够将这部分秸秆作为原料,进而提炼出能够替代柴油的煤泥浮选捕收剂,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环境意义和经济效益。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该方法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并且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以农作物秸秆和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为原料,通过秸秆热解和秸秆热解油的乳化过程制得煤泥浮选捕收剂。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一.将农作物秸秆放入管式炉中的石英管中,并通入保护气体;
步骤二.在一定的控温条件和保护气体流量下将农作物秸秆热解;
步骤三.将热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蒸汽冷凝回收得到农作物秸秆热解油;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农作物秸秆热解油与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烧杯中混合搅拌,所得到的均一液体即为煤泥浮选捕收剂。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农作物秸秆可以是粮食作物秸秆、油料作物秸秆、棉花秸秆、麻类秸秆和糖料作物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保护气体是指氮气。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控温条件是:升温速率20-100℃/min,最终温度300-500℃/min。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保护气体流量是20-60ml/min。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选自下述至少一种:OP-4,OP-7,OP-10,OP-15,OP-20。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农作物秸秆热解油和水的质量比例为: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5%-20%)、热解油(50%-80%)、水(10%-40%)。
上述的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备煤泥浮选捕收剂的方法中,所述的搅拌速度300-600转/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04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