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制动机用客货车转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4438.9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6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凡;刘换鱼;赵峰;张宗祥;王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车机辆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36 | 分类号: | B60T13/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机 转换按钮 转换装置 货车 客货车 客车 铁路机车车辆 铁路制动机 空气通路 上下移动 铁路车辆 性能要求 制动机能 制动柱塞 制动套 缓解 编组 柱塞 列车 转换 | ||
本发明涉及铁路机车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车辆制动机用客货车转换装置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该阀(装置)解决以往没有一种制动机能通过某种装置,既能满足客车制动机的性能又能满足货车制动机的性能要求的问题,以此提高了制动机的使用范围和列车编组使用的灵活性。本发明通过转换按钮,由转换按钮带动连杆,连杆同时带动缓解柱塞和制动柱塞在缓解套和制动套内上下移动,沟通或切断空气通路,完成“客车位”和“货车位”的转换,以实现制动机的客车或货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机车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路车辆制动机用客货车转换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提速重载货车的升级换代以及快运货车的研发正在进行,而制动技术是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
由于客车与货车制动机的性能参数差异较大,若客货车同时编组在一起使用,会对列车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为了解决客货不能混编的问题,满足列车的灵活编组使用,要求其性能在快运专列或与客车编组使用时要满足客车制动机的性能,在与货车编组时还要满足货车制动机的性能。为了满足客货制动机性能转变的功能,可通过一种客货车转换装置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该阀(装置)解决以往没有一种制动机能通过某种装置,既能满足客车制动机的性能又能满足货车制动机的性能要求的问题,以此提高了制动机的使用范围和列车编组使用的灵活性。
本发明通过转换按钮,由转换按钮带动连杆,连杆同时带动缓解柱塞和制动柱塞在缓解套和制动套内上下移动,沟通或切断空气通路,完成“客车位”和“货车位”的转换,以实现制动机的客车或货车性能。
本发明是一种铁路车辆制动机用客货车转换装置,包括:转换阀体、阀盖、转换按钮、偏心杆、定位销、弹簧、连杆、按扭簧、缓解柱塞、指示牌、缓解套、制动柱塞、制动套、通止阀、阀弹簧、阀垫、螺盖、挡圈和O形圈等组成。所述的转换按钮与偏心杆配合,带动连杆上下移动,通过连杆的上下移动,又带动缓解杆和制动杆在缓解套和制动套中上下移动。当缓解柱塞和制动柱塞移动到最上端,柱塞下端阀口脱离通止阀,阀口部通气面积加大;反之,当缓解柱塞和制动柱塞移动到最下端,柱塞下端阀口贴合通止阀的胶垫,并向下压缩通止阀,关闭阀口,缓解柱塞阀口部通气通路被完全关闭,制动柱塞阀口也被关闭,虽阀口上部有一周小孔仍可通气,但通气量大大减少。另外,随着两阀杆上下的位置变化,阀杆的沟槽沟通或切断阀套上小孔的通路,使得制动机的性能在客车位和货车位间变换。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及技术方案,现对客货车转换装置的结构和具体实施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客货车转换装置的正面剖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图2为转换按扭组成及部件图。
图3为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制动柱塞的结构示意图,缓解柱塞类同。
图5为连杆装入缓解杆和制动杆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更加清楚的展现本发明的结构特点、设计目的和使用优点,现结合图片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设计说明。凡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自己独创性设计劳动下,所获取的所有类似与本实施例的实施案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客货车转换装置正面剖视图和转换按钮局部剖视图,并分别表示了在货车位或客车位转换按扭及柱塞与通止阀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客货车转换装置主要由:转换阀体、阀盖、转换按钮组成、偏心杆、定位销、连杆、按扭簧、指示牌、缓解柱塞、缓解套、制动柱塞、制动套、通止阀、阀弹簧、阀垫、螺盖、挡圈和O形圈等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车机辆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车机辆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44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