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技术指标阈值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6666.8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4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亮;周炜;张学文;李臣;高金;曹琛;刘智超;张国胜;任春晓;张禄;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W40/105 | 分类号: | B60W40/105;B60W40/107;B60W40/10 |
代理公司: | 11609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白海燕;张沫<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撞系统 前向 前方障碍物 安全距离 技术指标 速度减小 性能评价 阈值计算 制动 初始距离 有效评价 自动制动 减小量 报警 预警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技术指标阈值计算方法,按如下步骤计算:1)首先根据不同工况,计算出自车与前方障碍物不发生碰撞的安全距离d;2)再根据所述安全距离确定用于有效评价前向防撞系统的最小初始距离d0;3)再根据所述安全距离d、自车和前方障碍物的运动速度、运动加速度,以及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T、预期制动加速度as,计算出自车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TTC和速度减小量SD。只有当前向防撞系统报警时自车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大于等于理论TTC时,前向防撞系统预警性能评价才为合格;只有自车速度实际减小量大于等于理论速度减小量SD时,前向防撞系统自动制动性能评价为合格。该方法适用于多种工况和多种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主动安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技术指标阈值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前向防撞系统对行车安全意义重大。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发布研究表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能够将追尾事故发生率降低40%,而前向防撞系统在没有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23%的追尾事故发生率。
AEBS将逐步成为车辆强制安装的配置。欧盟从2013年11月1日起对新注册的N2、N3、M2、M3类商用车辆(专项作业车和有站立位的客车等特殊车辆除外)已经强制要求安装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我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规定“车长大于11m的公路客车和旅游客车应装备符合标准规定的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JT/T 1094-2016)规定“车长大于9m的营运客车应装备符合JT/T883规定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还应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2017)规定“N3类载货汽车应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
前向防撞系统必须经过封闭场地的标准性测试才能进入市场。测试一般在试验场完成,分为前车静止、前车匀速、前车减速、行人横穿等多种工况,评价技术指标一般包括自车与目标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TTC)、自车速度减小量等,而各评价技术指标的阈值随工况不同而变化,阈值制定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由于没有科学的参数阈值的计算方法,当我国测试工况与国外不一致时,阈值将难以有效确定,导致国内制定标准时只能参考国外已有的测试工况及其对应的阈值,制定的标准难以真正体现我国的交通特色。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技术指标阈值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在工况改变时,指标阈值可随之改变,且可适用于不同车型,且更符合中国国情,为车辆安全系统的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技术指标阈值计算方法,按如下步骤计算:
1)首先根据不同工况,计算出自车与前方障碍物不发生碰撞的安全距离d;
2)再根据所述安全距离确定用于有效评价前向防撞系统的最小初始距离d0;
3)再根据所述安全距离d、自车和前方障碍物的运动速度、运动加速度以及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T、预期制动加速度as,计算出自车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理论时间TTC和理论速度减小量SD;
只有当自车与前方障碍物初始距离d0大于等于安全距离d时,前向防撞系统评价才有效;只有当前向防撞系统报警时自车与前方障碍物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大于等于理论时间TTC时,前向防撞系统预警性能评价才为合格;只有自车实际速度减小量大于等于理论速度减小量SD时,前向防撞系统自动制动性能评价才为合格。
进一步地:
对于前方障碍物为静止的工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66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状态自适应迭代估计方法
- 下一篇:容错汽车制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