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8407.9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胡静;邓云海;王兴宇;肖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乘员舱,设于所述底盘的中后部,所述乘员舱与所述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所述底盘上的动力系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乘员舱的底部;
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所述底盘与所述乘员舱之间,所述举升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乘员舱相对于所述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
多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之间,每个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
其中,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底盘实现相对移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乘员舱带动所述支撑架转动至竖直状态以对所述乘员舱形成支撑;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盘的铰接端到所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小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铰接端到所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
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底盘的铰接端到所述车尾的距离,大于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乘员舱的铰接端到所述车尾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盘四周,每个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铰接,所述举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固定支座,设于所述底盘上;
多个减振组件,每个减振组件包括:
下减振器,固定在所述固定支座上;
上减振器,固定在所述乘员舱的底板上,
其中,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所述上减振器与所述下减振器相互接触;
在所述乘员舱相对于所述底盘移动时,所述上减振器与所述下减振器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包括:
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且所述第一端与一个所述固定支座相邻;
所述举升装置包括:
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盘相连,且所述第二端与一个所述固定支座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孔,设于所述固定支座上;
第二限位孔,设于所述支撑架上,当所述支撑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
限位销,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后,被插入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以限制所述支撑架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辆前围板,设于所述乘员舱前端;
断开式方向管柱,一端与所述乘员舱内的方向盘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车辆前围板插入所述底盘,与所述底盘上的转向系统相连;
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移动时,所述断开式方向管柱从所述车辆前围板处断开;和/或
电气线束和气管,用于所述乘员舱内的部件与所述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相连,所述电气线束和气管的长度,大于所述乘员舱内的部件与所述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的距离;以及
柔性套管,套设于所述电气线束和气管外,用于保护所述电气 线束和气管。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包括:
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缸筒端与所述底盘铰接,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与所述乘员舱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通过可滑动结构相连;
所述乘员舱包括:
多个滑槽,对应于每个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连接端设置;
多个滑动限位部,设于所述滑槽内,用于在所述乘员舱移动停止后,限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相对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840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 下一篇:一种客车及其客车侧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