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8407.9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胡静;邓云海;王兴宇;肖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乘员舱,设于底盘的中后部,乘员舱与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底盘与乘员舱之间,举升装置用于驱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乘员舱可以通过举升装置进行平行举升或者翻转,快速方便的检修车辆的动力系统和其它底盘部件,减少了在乘员舱开设检修盖的可能,降低了乘员舱内的噪音;另外还通过支撑架的多种设计,为举升装置分担压力,降低了功耗,节省了能源,还可以利用支撑架灵活调节举升的高度和角度,提高了车辆检修的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发动机主要布置形式有前置、中置两种形式。发动机前置车型的动力系统整体或大部分位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内,检修方便。当车辆吨位较大,动力系统尺寸较大时,采用发动机前置形式,就会使车头变得又高又长,从而严重影响车辆的视野,这时就需要采用发动机中置的形式。但发动机中置会导致动力系统大部分或整体位于乘员舱下部,给动力系统的检修带来很大难度,有些车辆需要在乘员舱开设检修盖,而开设检修盖会使得乘员舱密封性能变差,噪声大,检修时需拆卸地垫或者部分内饰。大修或更换大型底盘部件时更需要将整个乘员舱或车身拆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可以通过车辆底盘和乘员舱之间的举升装置快速将乘员舱从底盘上分离,以便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进行检修,减少在进行动力系统大修或更换大型底盘部件时将乘员舱整体拆卸的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乘员舱,设于底盘的中后部,乘员舱与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底盘与乘员舱之间,举升装置用于驱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
通过在车辆的底盘和乘员舱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举升装置,乘员舱能够在举升装置的作用下,可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实现分离,以便为车辆动力系统的检修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了检修时需要将乘员舱拆下的可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在乘员舱底板设置检修盖的可能,从而提高了乘员舱的密封性,降低了乘员舱内的噪音,提高了乘员舱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支撑架,支撑架设于底盘和乘员舱之间,每个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其中,在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至预定位置时,乘员舱带动支撑架转动至竖直状态以对乘员舱形成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架均匀分布在底盘四周,每个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铰接,举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铰接。
进一步地,支撑架与底盘的铰接端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小于支撑架与乘员舱的铰接端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举升装置与底盘的铰接端到车尾的距离,大于举升装置与乘员舱的铰接端到车尾的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固定支座,设于底盘上;多个减振组件,每个减振组件包括:下减振器,固定在固定支座上;上减振器,固定在乘员舱的底板上,其中,在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上减振器与下减振器相互接触;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移动时,上减振器与下减振器分离。
可选地,支撑架包括:第一端,第一端与底盘相连,且第一端与一个固定支座相邻;举升装置包括:第二端,第二端与底盘相连,且第二端与一个固定支座相邻。
可选地,还包括: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孔,设于固定支座上;第二限位孔,设于支撑架上,当支撑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限位销,用于在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后,被插入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以限制支撑架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84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 下一篇:一种客车及其客车侧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