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7524.X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7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许全光;吉海;方焰冰;牛凯华;沈赟;刘明洲;周海山;李明才;陈立新;郑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刘元慧 |
地址: | 313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级双相不锈钢 焊管 厚壁 预弯 成型 机械性能 制造 外观质量检查 奥氏体组织 静水压试验 耐腐蚀性能 热处理 焊缝组织 混合成型 酸洗钝化 焊缝 双模具 铁素体 倒棱 内焊 外焊 铣边 预焊 圆度 整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包括:铣边、预弯、JCO成型、内模压边、预焊、外焊、内焊、热处理、整圆、焊缝X射线检测、静水压试验、倒棱、酸洗钝化、外观质量检查。采用此方法制造的厚壁超级双相不锈钢焊管不仅可以使焊缝组织铁素体和奥氏体组织比例趋于合理,实现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而且通过JCO双模具预弯成型和内模压边的混合成型方式很好的解决成型以及圆度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相不锈钢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输送和炼化过程中,氯离子、CO2和H2S腐蚀是油气田设备管线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超级双相不锈钢金相组织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两项组织约各占一半左右,兼有奥氏体与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化学成分中含有约25%的Cr,6%-7%的Ni和3%-4%的Mo,其PRE值一般大于40,具有极高的抗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SCC)和均匀腐蚀的性能,能够用于非常恶劣的腐蚀环境中。其机械强度也比普通双相不锈钢高出许多。常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海洋工程、印染和造纸等领域。
由于超级双相不锈钢价格昂贵,且焊接困难,目前国内关于双相不锈钢焊接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目前对于超级双相不锈钢焊接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厚壁管双面自动埋弧焊方面的相关研究信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
所述的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铣边:利用铣边机使用刀盘对板材边部进行加工,使板材卷制后焊缝呈X型坡口;
2)预弯:根据预弯压模中平模可使用的压力大、预弯圆度差以及尖模可使用的压力小、预弯圆度好的特点,利用双模具预弯成型法进行预弯;
3)JCO成型:将预弯后的钢板根据外径和壁厚计算压制道次和每次的进给量,先将钢板一半压成“J”型,然后再按照相同的道次和进给量压另一半,最后整个钢板成“C型”,最后在钢板的中间进行压制,成开口的“O型”;
4)内模压边:将内模放入管内,将弧面衬于直边部位下方,采用压力机压制,使直边部位紧贴内外模,如此逐段反复操作,直至将纵缝边缘的JCO成型盲区直边段消除;
5)预焊:将内模压边后的钢管送入预焊机,调整预焊机压辊位置,采用具有激光自动跟踪系统的等离子焊接方式进行焊接,形成全焊透的预焊焊缝;
6)内外焊:将预焊后的钢管送入埋弧焊设备,使用具有数字化电源系统的埋弧焊机进行埋弧焊;
7)热处理:热处理采用罩式炉固溶处理:保温温度1025-1125℃,保温时间按1-2min/mm壁厚进行计算,出炉后快速水冷;
8)整圆:整形机采用四片式组合模具进行整圆;
9)焊缝X射线检测:对焊接后的钢管焊缝进行100%X射线检测;
10)静水压试验:对钢管逐支进行静水压试验,压力值按标准要求,稳压时间应不少于10s;
11)倒棱:使用刀盘对钢管的管端进行坡口加工;
12)采用氢氟酸硝酸混合酸洗钝化液,进行酸洗钝化;
13)外观质量检查。
所述的一种超级双相不锈钢厚壁焊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双模具预弯成型法的步骤为先用平模对钢板边部进行初步的预弯,再用尖模压制对钢板边部进行改善,通过两套模具并用的方式来确保钢管的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75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