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镀除油废液的过滤净化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7651.X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5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骆劲松;吴洋;孟莹;吕志锋;姚瑨;徐杰;胡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源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5/02 | 分类号: | B01D65/02;B01D6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邢贤冬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镀 浓缩液 除油 废液 膜过滤器 过滤净化装置 输送管线 外排管线 渗透液 原料液 输出管线 循环管线 相通 管程入口 过滤净化 浓缩液排 除油槽 排出端 出端 管程 壳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镀除油废液的过滤净化装置,包括原料液输送管线、膜过滤器、渗透液输出管线、浓缩液外排管线、浓缩液循环管线;原料液输送管线与膜过滤器的管程入口管道相通,渗透液输出管线与膜过滤器的壳程的渗透液排出端相通;浓缩液外排管线与膜过滤器的管程浓缩液排出端相通;在浓缩液外排管线与原料液输送管线之间设有浓缩液循环管线。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该过滤净化装置过滤净化电镀除油废液的方法,脱除了电镀除油废液中的固体颗粒,还提高了电镀除油槽液的质量等级,有利于电镀除油废液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膜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镀除油废液的过滤净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由于其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具备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制约电镀除油废液深加工利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脱除电镀除油废液中的固体含量,国内外学者针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的液(油)-固相分离技术有沉降分离法、过滤分离法、静电分离法和离心分离法四类。
(1)沉降分离法包括自然沉降和化学沉降两类。自然沉降分离法中,固体颗粒在沉降器内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的尺寸大小、密度,电镀除油废液的粘度、密度,以及沉降温度、沉降时间等因素有关,其分离效率低,且很难脱除直径小于20μm的颗粒。化学沉降法可相对提高颗粒的沉降速度和脱除程度,但受废液性质、混合效果、絮凝剂种类等的影响,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2)过滤分离法是利用微孔材料将电镀除油废液中的固体颗粒除去,目前工业化应用中以不锈钢烧结丝网微孔材料或不锈钢烧结粉末微孔材料为过滤介质,利用电镀除油废液的固性颗粒在滤芯表面形成滤饼,从而实现固体颗粒物的过滤分离;但是受金属微孔的限制,难以脱除纳米级颗粒;过滤器切换、反冲洗频繁,损失较大;且还存在滤芯易堵塞、清洗再生困难、维护费用高的问题,难以实现较高的净化效果。
(3)采用静电分离法进行电镀除油废液脱固,其分离效率受电镀除油废液固含量、停留时间、电场电压、电镀除油液的理化性质的影响,而且静电分离的设备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目前国内的静电分离法的研究与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4)离心分离法是利用催化剂细粉在离心机中获得的离心力远远大于其重力而加速沉降到器壁的分离技术,但难以脱除小于10μm的固体颗粒,且设备复杂,难以工业化。旋流分离属离心分离的范畴,原理是含固废油在旋流器内以较高流速作螺旋运动,固体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与电镀除油废液分离,但实际应用时,旋流分离的影响因素很多,有旋流器直径、进料口尺寸和溢流口直径等设备结构方面因素,也有进料压力、流量、颗粒密度及浓度、电镀除油废液粘度及密度等工艺操作方面因素,且各因素相互影响、制约,难以满足电镀除油废液过滤净化的需要。
实际生产中,也有的企业将上述四种技术进行组合,但均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镀除油废液的过滤净化装置,基于该装置过滤净化电镀除油废液,使电镀除油废液脱除固体颗粒,达到了净化电镀除油废液的目的,为其他含油废液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途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镀除油废液的过滤净化装置,包括原料液输送管线11、膜过滤器2、渗透液输出管线13、浓缩液外排管线41、浓缩液循环管线51;所述的原料液输送管线11与所述的膜过滤器2的管程入口管道相通,所述的渗透液输出管线31与膜过滤器2的壳程的渗透液排出端相通;所述的浓缩液外排管线41与膜过滤器2的管程浓缩液排出端相通;在所述的浓缩液外排管线41与原料液输送管线11之间设有浓缩液循环管线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源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源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76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