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0125.7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4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印;凌青海;王旭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9/16 | 分类号: | F02B39/16;F01P11/02;F01P11/04;F01P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00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体 增压器进水管 膨胀水壶 可排气 排气口 连通 恒定 冷却系统 内部压力 旁通水道 运行过程 进水端 进水管 增压器 水压 出水 汽车 流出 增设 积累 开发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包括设有进水端及出水端的管体,所述管体上设有用于连通至汽车膨胀水壶的排气口;本发明的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由于在管体上增设了排气口,排气口连通至汽车膨胀水壶,当管体中因蒸气积累而导致水压增大时,蒸气将从膨胀水壶的旁通水道流出,从而可将在增压器运行过程中进水管里的蒸气排除,实现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恒定;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开发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
背景技术
燃气发动机的增压器是实现增加发动机进气压力的零件,增压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传统的柴油机使用机油冷却系统来降低增压器的温度,但是燃气发动机尤其是天然气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比柴油发动机还要高出很多,需要为增压器配置水冷器,即采用冷水作为冷却介质为增压器降温。一般增压器进水口端连接的是高压胶管,发动机工作时,高压胶管一直处于局部高温的区域,胶管容易发生软化、变形,加速老化,长时间后降低水冷增压器的冷却效果,致使水冷增压器使用寿命降低。目前也有采用金属进水管,可提高进水管的耐用性能,延长水冷增压器的整体使用寿命。然而,现有的金属进水管无排气结构设计,发动机增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发动机冷却液在开锅之前就有蒸气产生,导致气压增加,不利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得冷却效果降低。
因此,就需要对现有的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进行改进,可将在增压器运行过程中进水管里的蒸气排除,实现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恒定,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开发生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可将在增压器运行过程中进水管里的蒸气排除,实现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恒定,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开发生产。
本发明的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包括设有进水端及出水端的管体,所述管体上设有用于连通至汽车膨胀水壶的排气口。
进一步,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一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呈圆管状且其外端由内至外依次连接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均呈圆台状,且由内至外所述第一凸台的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凸台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所述排气管与管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排气管、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管体由多根直管段通过弯管段连接而成。
进一步,所述进水端连接有一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呈圆管状且其外端由内至外依次连接有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所述第三凸台与第四凸台均呈圆台状,且由内至外所述第三凸台的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第四凸台的截面积逐渐减小,第三凸台与第四凸台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水接头、第三凸台及第四凸台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出水端连接有一出水接头,所述出水接头呈球状,出水接头的侧壁设有用于与管体相通的管孔,出水接头上还设有贯通其球体并与管孔垂直的用于与增压器相通的器孔。
进一步,所述管体上设有用于与缸盖相连的连接支架。
进一步,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直板体,所述直板体的一端圆滑过渡弯折成圆形或弧形的用于固定于管体的连接板Ⅰ,直板体的另一端圆滑过渡弯折成用于固定于缸盖的连接板Ⅱ,所述连接板Ⅱ上设有腰形的连接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可排气的增压器进水管,由于在管体上增设了排气口,排气口连通至汽车膨胀水壶,当管体中因蒸气积累而导致水压增大时,蒸气将从膨胀水壶的旁通水道流出,从而可将在增压器运行过程中进水管里的蒸气排除,实现冷却系统内部压力恒定;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开发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01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