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速器以及驻车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5221.1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24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苏珊·怀亚特;托德·柯蒂斯·斯波尔丁;梁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3/30 | 分类号: | F16H63/30;F16H6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伟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器 以及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领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用于驻车机构的弹簧。
背景技术
许多车辆在很宽的车辆速度范围内使用,包括向前运动和向后运动。然而,一些类型的发动机仅能够在较窄的速度范围内有效地运行。因此,经常采用能够以各种速度比有效地传输动力的变速器。当车辆以低速运行时,变速器通常以高速比操作,使其增大用于提高加速度的发动机扭矩。在高的车速下,以低速比操作变速器允许发动机速度与安静的、燃料有效的巡航相关联。
这些变速器还可以结合线控驻车系统。在线控驻车系统中,控制器命令驻车机构运动,从而使驻车棘爪与车轮的相关联的齿轮接合。可以实施诸如弹簧的机械部件以在不存在来自控制器的棘爪上的任何指令力的情况下将驻车机构偏置到接合状态或分离接合状态中。在制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弹簧被具有紧密间隔的其他部件围绕的情况下,弹簧的组装可能是麻烦且棘手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变速器以及驻车机构,以至少实现本公开的弹簧能够在组装期间一端牢固地附接,并且不存在组装期间弹簧完全分离的风险。
根据一个实施例,变速器包括壳体以及驻车制动杆,驻车制动杆位于壳体中并能够绕轴线旋转,驻车制动杆具有远离轴线延伸的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第三支腿。阀组件构造成接合第一支腿。棘爪连接至第二支腿用于接合驻车制动齿轮。弹簧具有连接至第三支腿的端部闭合的第一端和连接至壳体的端部敞开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端呈螺旋环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弹簧的第一端包括绕螺旋环的环轴线延伸超过360度的金属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止动块,止动块安装至壳体并且构造成防止阀组件移动通过止动块,其中,第二端连接至从止动块延伸的凸缘。
第一端可以呈螺旋形状或者为螺旋环。第一端可以包括绕环轴线延伸并环绕超过360度的杆。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驻车机构包括杆,杆能够绕轴线旋转并连接至阀组件,阀组件构造成向杆施加液压压力。止动块邻近阀组件用于限制阀组件的移动。弹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限定连接至杆的闭合环,并且第二端部限定连接至止动块的挂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闭合环是螺旋形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弹簧的第一端部包括绕螺旋形环的环轴线延伸至少360度的金属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螺旋形环限定面向螺旋形环的内部的内表面,并且其中,内表面绕环轴线延伸至少36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弹簧限定中心弹簧轴线,并且闭合环限定环轴线,其中,环轴线横向于中心弹簧轴线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闭合环绕环轴线延伸至少36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挂钩绕挂钩轴线延伸小于36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端部连接至从止动块延伸的凸缘。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组装驻车制动机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弹簧的端部闭合的第一端连接至驻车制动杆。随后,当弹簧在一端处保持连接时,将阀组件组装至杆或绕杆组装。随后,通过从变速器壳体延伸的凸缘中的孔钩挂弹簧的端部敞开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端部闭合的第一端是螺旋形的,其中,上述连接包括将螺旋形的第一端送入通过驻车制动杆中的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在连接之后将止动块安装至变速器壳体,其中,凸缘从止动块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提供的变速器以及驻车机构能够实现本公开的弹簧在组装期间一端牢固地附接,并且不存在组装期间弹簧完全分离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驻车机构的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是驻车机构的正视图和俯视图,该驻车机构用于将驻车棘爪移动并接合至齿轮以将车辆置于驻车状态。
图3是驻车机构的正视图,其中弹簧在一端处附接驻车机构并且在另一端处是自由的,并且驻车机构附接有止动块。
图4是驻车机构的正视图,此时驻车机构附接液压阀组件并且弹簧连接至止动块。
图5A、图5B和图5C分别是图2A至图4的弹簧的侧视图、正视图和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5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重训练设备
- 下一篇:运动训练球及制造运动训练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