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7775.8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47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年卫;董瑞强;沈海东;谢玉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闭环 框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框架具有阻隔碰撞、保护驾乘人员的作用,一般车身框架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和驾乘人员的安全。
现有技术中,车身中的部件,例如A柱(位于车身侧面,连接车顶与前舱的部件)、B柱(位于车身侧面,设置在前车门与后车门之间)、前门加强板等位于车身侧面的部件,以及一号横梁、一号纵梁等位于车身正面的部件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降低了车身结构的稳定性,驾乘人员的安全有待提高。此外,上述部件的重量较大,增加了汽车发动机的负荷,导致了汽车的排放量增加,不利于节能减排。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以提高汽车侧面及正面部件的强度,增加车身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抗撞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减轻车身重量,实现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包括车身,还包括:第一闭环框架,所述第一闭环框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闭环框架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A柱、B柱、车门门槛、以及前门加强板;所述A柱、所述B柱、所述车门门槛、以及所述前门加强板均连接在所述车身的外侧面;第二闭环框架,所述第二闭环框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闭环框架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以及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均固定在所述车身内部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闭环框架和所述第二闭环框架中,至少有一个是热成型钢框架。
可选地,所述前门加强板上背向所述第二闭环框架的表面上连接有铰链结构。
可选地,所述A柱的内侧边沿与所述B柱的内侧边沿在连接处圆弧过渡连接,所述B柱的内侧边沿与所述车门门槛的内侧边沿在连接处圆弧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闭环框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车身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外侧面,两个所述第一闭环框架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外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横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均点焊连接在所述车身内部的底面。
可选地,所述车门门槛位于所述外侧面上靠近所述第二闭环框架的一端,所述车门门槛、所述第一纵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平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闭环框架还包括连接加强板,所述连接加强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一横梁的连接处的内侧,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一横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车身的驾驶舱内。
可选地,所述连接加强板包括相邻接的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的内侧边沿,所述第二连接边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内侧边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闭环框架的汽车,通过设置A柱、B柱、车门门槛、以及前门加强板一体成型为第一闭环框架,设置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以及第二纵梁一体成型为第二闭环框架,不仅简化了加工工艺,而且大大提高了汽车侧面及正面部件的强度,在发生侧面或者正面碰撞时,各部件之间可以均匀地承担碰撞作用力,增加了车身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抗撞性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减轻车身重量,降低发动机的负荷,实现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闭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闭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闭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闭环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闭环框架,包括车身、第一闭环框架1、以及第二闭环框架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77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称重模块
- 下一篇:集成双维电极的带非常规边缘的微三维轴对称振动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