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0504.X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8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禹真;王念强;陈志刚;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60G11/14;B60G11/27;B60G13/0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刘程程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乘用车后 驱动 独立 悬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中高级轿车后悬架都以5连杆或者E形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结构为主,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不够紧凑,悬架系统性能解耦不好,无法兼顾操控性和平顺性。此外传统悬架系统后轮无法转向,不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实时调整车轮姿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提高了整个悬架系统的紧凑型,提升了车内空间,并实现了后驱动轮的转向动作。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由下控制臂1、车轮支架2、垂向连杆3、上控制臂4、前束控制臂5、副车架6、弹簧7、减振器8和主动转向驱动器11组成;
所述下控制臂1为H型或梯形,其铰接于副车架6与车轮支架2之间;
所述主动转向驱动器11横跨于车辆后方,前束控制臂5的两端分别与车轮支架2和主动转向驱动器11铰接,所述主动转向驱动器11固定在副车架6上;
所述上控制臂4平行铰接在车轮支架2与副车架6之间;
所述弹簧7与减振器8分别独立设置,所述弹簧7位于车轮轴线后方,其下端安装在下控制臂1上,上端连接于车身;所述减振器8位于车轮轴线前方,其下端与车轮支架2连接,上端连接于车身。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下控制臂1与副车架6铰接于内前点c和内后点d,与车轮支架2铰接于外前点f和外后点e;
所述内前点c和内后点d上下分布,且二者连接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至15°;所述内前点c和内后点d间的连接线与外前点f和外后点e间的连接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夹角小于 30°。
进一步地,所述下控制臂1的外前点f与车轮支架2之间通过垂向连杆3连接;所述垂向连杆3采用轻量化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内后点d处的径向刚度为内前点c径向刚度的10至15倍,所述内后点 d轴向刚度为内前点c轴向刚度的50至60倍。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主动转向驱动器11横跨于车辆后方,前束控制臂5的一端通过球头销或橡胶衬套与车轮支架2铰接,另一端通过橡胶衬套与主动转向驱动器11铰接,所述主动转向驱动器11固定在副车架6上,并位于车辆轮心后侧,主动转向驱动器11推动前束控制臂5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摆动,并带动车辆后轮沿垂直轴线的方向转动,且单轮转动角度为-4°至+4°。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弹簧7位于上控制臂4与前束控制臂5之间,并位于下控制臂1后侧分别与副车架6和车轮支架2的铰接点之间;
所述弹簧7为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其杠杆比在0.5至0.65之间。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减振器8位于上控制臂4的前方,所述减振器8为连续阻尼可调减振器;
所述减振器8的下部通过橡胶衬套与车轮支架2的底部连接,且连接点位于车轮心的前侧,所述减振器8的上部与车身连接。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主动转向驱动器11与前束控制臂5的内侧连接位置安装有偏心螺母调整机构,以设定和调整车辆的前束值;
所述副车架6与上控制臂4的内侧连接内侧连接位置安装有偏心螺母调整机构,以设定和调整车辆的外倾值。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驱动轮的独立悬架系统,其中,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还包括稳定杆9和稳定杆连接杆10,所述稳定杆9为空心结构,稳定杆9中部两侧通过两个硫化的橡胶衬套固定在副车架6上,稳定杆9两端分别通过稳定杆连接杆10与下控制臂1铰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独立悬架系统采用了减振器和弹簧分体独立布置的后悬架结构,有利于提升结构的紧凑性,最大化提升车内空间,方便售后悬架系统的维修。
2、与现有的多连杆悬架相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梯形臂式悬架能够提供更充足的弹簧、减振器的布置空间,具有更大的布置潜力,可以满足同一车型平台SUV、MPV车辆布置更大尺寸分体式空气弹簧的空间要求,达到更高的舒适性、耐久性指标。
3、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梯形臂式悬架所对应的车身纵梁走向更为平直,增加了横向的跨距,尤其显著地提升了后排的乘坐空间。
4、与现有技术中的车轮悬架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布置更紧凑,而且能更好的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5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前悬控制臂
- 下一篇:车辆的防侧倾系统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