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6995.4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1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5/02 | 分类号: | B60T15/02;B60T8/1761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赵景平,宋少华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制动 系统 双向 转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制动系统在制动过程中,常会发生抱死的状况,当前轮抱死时,车轮会丧失转向能力,当后轮抱死时,会产生侧滑甩尾现象,当前后车轮都抱死时,汽车的转向力和侧向力均接近于零,此时汽车的操纵性和方向稳定性完全丧失,很容易导致重大交通事故。
为了解决车轮抱死的问题,汽车中引入了防抱死系统,车轮的驱动打滑与防抱死问题较为相似,因此在防抱死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驱动防滑系统,为了节约成本,汽车厂家多将二者集成在一起,那么使用时就需要有一个切换机构。现有技术中,多是采用阀门来实现的,但是现有的阀门密封性能比较差,且结构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汽车的防抱死系统和驱动打滑系统之间良好切换,提高转换阀的密封性能,简化转换阀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包括:
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下壳体的第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接头,所述第一进气接头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第一进气接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下壳体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出气接头,所述出气接头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通孔贯通;
出气口出气口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第二侧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上壳体远离所述下壳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接头,所述第二进气接头上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通孔贯通,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下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面;
活塞,所述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活塞能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移动,所述活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一圆弧部能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配合,所述第二圆弧部能与所述第二弧形面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活塞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紧邻所述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二导向部紧邻所述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配合,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活塞的材质为橡胶。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材质均为金属。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进气接头和所述第二进气接头均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从第一进气口通入高压气体时,活塞在气压的作用下向第二进气口一侧移动,此时第二圆弧部与第二弧形面相配合,将第二进气口密封,使得高压气体不能通入第二进气口一侧,然后该高压气体从出气口排出。同理,当从第二进气口通入高压气体时,第一圆弧部和第一弧形面相配合,将第一进气口密封,气体从出气口排出。通过给不同的进气口通入高压气体,从而驱动制动系统选择不同的制动效果,实现了防抱死系统和驱动打滑系统之间良好切换。并且第一圆弧部和第一弧形面之间、第二圆弧部与第二弧形面之间均是圆弧面实现密封的,相较于平面密封,其密封性能更加良好,并且不易进入杂质,从而影响密封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检测转换阀结构的也比较简单,易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制动系统的双向转换阀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下壳体 11-第一通孔111-第一弧形面12-出气接头
121-出气口13-第一进气接头14-第一进气口 20-上壳体
21-第二通孔 211-第二弧形面 22-第二进气接头 23-第二进气口
30-活塞 31-第一圆弧部32-第二圆弧部 33-第一导向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69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