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合造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09980.5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0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78 | 分类号: | C08G63/78;B29B9/06;B29B9/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3153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物制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聚合造粒系统。
背景技术
液晶聚合物(LCP)是一类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才开始对其进行基础研究,到了80年代已有工业化生产。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化工、光纤通讯、机械工业等领域。继刚性链芳香族聚酰胺为代表的溶致性液晶聚合物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液晶聚合物——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LCP)。
热致性液晶高分子(TLCP)不仅阻燃性能好、耐热、耐化学药品、耐气候老化、耐辐射,还具有尺寸稳定、强度高、极小的线膨胀系数等优良机械性能,且其成型加工性能良好,所以,热致性液晶聚合物相对于溶致液晶聚合物,已成为开发新型的高强高模有机纤维和增强塑料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将TLCP开发成切片还可以大大拓宽其应用领域。
但是,热致性液晶高分子在制备的过程中难点较多,如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及真空度要求较高,在保证一定真空度及温度的情况下需对物料进行准确控制,另外,由于反应后的聚合物熔体在无剪切时粘度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熔体的流动速率变小,从而对产出速率造成一定影响。由于以上种种问题,TLCP造粒技术目前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并且,对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LCP)聚合后进行直接造粒更是一片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造粒系统,以有效地实现热致性液晶高分子聚合反应的全过程,并将熔融状态下的熔体挤出、造粒并收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聚合造粒系统,包括反应釜、挤出机、旋风料仓、造粒机、振动筛、加热系统、真空系统,
所述的真空系统连接反应釜,用于控制反应釜内的真空度;
所述的加热系统分别连接反应釜、挤出机,用于控制反应釜及挤出机内的
温度;
所述的反应釜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在反应釜的出口料处设置密封件,反应
釜的下部垂直安装有挤出机,使得挤出机与密封件能在轴线方向上进行对
接,所述的密封件对反应釜中处于反应期的物料进行密封,当密封件与挤
出机连接时,反应釜内的物料从出料口中排出,实现反应釜密封与排料状
态的切换;
所述的反应釜依次连接有挤出机、造粒机、旋风料仓及振动筛,完成熔融
状态下物料的挤出、热切、造粒并收集的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的挤出机包括机筒、螺杆及出料口,挤出机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在机筒内设置有螺杆,螺杆的头部设有外螺纹,密封件的底部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的螺杆在机筒的内壁范围内能正向或反向旋转,从而旋入或旋出所述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的挤出机上还设有导油口、传感器及测温点,所述的导油口通过导油管道连接至加热系统,从而对挤出机进行温度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的反应釜呈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在反应釜顶部设有密封顶盖,密封顶盖上设有投料口,所述的反应釜的侧壁是由内壁及外壁组成的双层结构,反应釜内设有能正反双向转动的搅拌组件,反应釜上连接有减速装置,所述的反应釜通过减速装置在轴线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搅拌组件包括搅拌桨及搅拌轴,搅拌轴的顶部设有旋转接头,在搅拌轴内设有中心管,在反应釜内壁与外壁之间及中心管内分别设有导油口,所述的导油口通过导油管道连接至加热系统,加热系统经导油管道向反应釜的侧壁及搅拌组件内通入导热油,从而对反应釜进行温度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的反应釜顶部的密封顶盖上连接有氮气管道,氮气管道上配置有氮气控制电磁阀,氮气管道的另一端作为氮气补充口接入氮气,所 述的氮气控制电磁阀控制氮气的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系统包括导油管道、加热控制单元,加热控制单元对导热油进行加热,所述的导油管道分别连接并输送加热后的导热油至反应釜及挤出机,从而对反应釜、挤出机的温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的真空系统包括真空泵组、真空控制电磁阀、冷凝器、真空管道及真空控制单元,在反应釜的密封顶盖上连接有真空管道,真空管道上相应配置有真空控制电磁阀,所述的真空管道的另一端依次连接冷凝器、真空泵组及真空控制单元,在冷凝器底部设置有排液口,所述的真空控制单元在反应过程对反应釜内的真空度进行自动控制,并对反应釜内的附属物进行回收或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海格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099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