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落球冲击试验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30650.4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0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程磊华;杨震;唐小玲;王坤瓒;任建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试验 台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落球冲击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落球冲击试验广泛应用于汽车内外饰件的耐冲击强度测试中,现有的落球冲击试验台架,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其中一人对样件进行固定,另一人释放落球,因而无法对样件进行夹持固定且无法准确控制落球冲击点的位置,从而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球冲击试验台架,解决落球冲击试验过程中无法准确控制落球冲击点的位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球冲击试验台架,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
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两个桅杆,且两个所述桅杆相对设置;
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多个平衡调节孔;
与所述平衡调节孔配合连接的调节螺栓;
固定在所述基座上,且位于两个所述桅杆之间的多个栓柱,其中,多个所述栓柱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桅杆和所述栓柱分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多个滑道,多个所述滑道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栓柱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的夹片;
Z向滑竿,所述Z向滑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桅杆连接;
与所述Z向滑竿滑动连接的Y向滑竿;
与所述Y向滑竿滑动连接的球台。
其中,所述Z向滑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与所述桅杆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桅杆通过穿设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Z向滑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通过螺栓与所述桅杆固定连接;所述Z向滑竿包括螺栓未拧紧时相对于所述桅杆上下滑动的状态以及螺栓拧紧时相对于所述桅杆固定的状态。
其中,所述夹片包括L型挡板、夹片尾钩和支撑结构,其中,所述夹片尾钩固定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所述支撑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L型挡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结构形成为与所述滑道相配合的结构;所述夹片尾钩通过橡皮筋与其中一所述栓柱连接。
其中,所述Y向滑竿上设置有与所述Z向滑竿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Z向滑竿通过穿设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Y向滑竿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球台包括圆柱形中空结构的掷球筒和支撑梁,其中,所述掷球筒与所述支撑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激光笔的支架,所述激光笔与所述掷球筒的开口相对;所述支撑梁的第二端上设置有与所述Y向滑竿配合连接的滑槽。
其中,所述支架上形成有放置激光笔的第一圆形开口,所述第一端上形成有所述掷球筒的所述开口,所述开口形成为第二圆形开口,且所述第二圆形开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圆形开口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
其中,所述Y向滑竿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对应的第二滑道,所述球台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第二滑道的配合连接,能够沿所述Y向滑竿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调节螺栓,使所述基座保持水平,并将样件夹持固定在位于所述滑道的夹片之间,再通过与掷球筒的轴线一致的激光笔对落球的冲击点进行定位,实现了对落球冲击点的准确控制,避免了试验结果的偏差;此外,本实用新型具有多个滑道,从而实现了对不同形状的样件进行夹持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落球冲击试验台架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落球冲击试验台架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第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第二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平衡调节螺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夹片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Z向滑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螺栓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Y向滑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球台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座,11-桅杆,12-滑道,13-平衡调节孔,2-平衡调节螺栓,3-夹片,31-夹片尾钩,4-Z向滑竿,41-螺栓孔,42-第一连接结构,5-螺栓,6-Y向滑竿,61-第二连接结构,7-球台,71-气泡水平仪,72-激光笔,73-掷球筒,74-滑槽,75-支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306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载模块电源用印制板振动工装
- 下一篇:歇脚板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