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5161.4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32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张跃明;翟利华;史策辉;朱正宜;梁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35/00;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001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结构 上浮 复位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属于地铁隧道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明挖隧道的结构图,隧道1两侧用中粗砂2回填,顶板覆土还未完成,因基坑3四周路网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在雨季,大量雨水迅速从四周涌向该段结构基坑,短时间内基坑内水位急剧上升,迅速淹没顶板以上。由于基坑中的积水不能及时排除,或者覆土厚度不满足抗浮要求,浮力大于结构自重后造成结构上浮,同时,结构两侧回填砂下陷并流入主体结构底板以下,暴雨过后水位下降结构无法复位。针对已经发生上浮的隧道结构,目前并未有很好的复位处理办法,若无法有效复位则不满足使用要求,将给工程造成极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能够将上浮后的明挖隧道结构进行复位。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的注浆装置和支撑装置,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两侧的限位装置,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基坑内灌水的灌水装置以及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顶部的纠偏装置。
所述注浆装置包括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所述依次注浆管为常压注浆管,所述二次注浆管为高压注浆管。
所述支撑装置为设置在所述明挖隧道结构正下方的杉木支垫。
所述杉木支垫上连接用于将杉木支垫拉出的钢丝绳。
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侧面的固定墩以及设置在固定墩与所述明挖隧道结构之间的四氟板。
还包括在往基坑内灌水时防止明挖隧道结构上浮的压重装置,所述压重装置为砂袋。
所述纠偏装置包括膨胀螺栓、锚杆和将所述膨胀螺栓和锚杆连接的倒链,所述膨胀螺栓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上,所述倒链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的侧墙上。
还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两侧侧墙的水位观测标尺。
还包括对变形缝进行防水处理的防水装置,所述防水装置包括用于填充变形缝的沾满沥青的麻丝、设置在变形缝两侧的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至少一层非固化防水涂料层和至少一层玻璃纤维布层,所述防水涂料层和所述玻璃纤维布层交错层叠设置,防水层的底层为非固化防水涂料层。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通过支撑装置对明挖隧道结构进行支撑,以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及底部进行清砂,通过灌水装置往基坑灌水使明挖隧道结构浮起以将支撑装置拿开,再通过抽水装置将水抽出,在抽水的同时通过纠偏装置防止明挖隧道结构倾斜,最后通过注浆装置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部注浆,从而对上浮的明挖隧道进行复位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明挖隧道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装置的限位装置的平面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装置的杉木支垫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的注浆装置和支撑装置,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两侧的限位装置6,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基坑内灌水的灌水装置、将基坑内的水抽排的抽水装置以及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顶部的纠偏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限位装置6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侧面的固定墩61以及设置在固定墩61与所述明挖隧道结构1之间的四氟板62,限位装置可以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进行限位。如图4所示,支撑装置为设置在所述明挖隧道结构正下方的杉木支垫7。杉木支垫7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的底板8以下,并与底板8紧贴;杉木支垫7对称分布在明挖隧道结构1的两侧,每3m左右设置一道,杉木支垫7为方块状,长1200mm,宽500mm,高度根据结构上浮高度进行确定,设置杉木支垫7可以防止在后续清砂过程中明挖隧道结构发生倾斜。杉木支垫7上连接用于将杉木支垫拉出的钢丝绳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51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筏板水平缝处橡胶止水带模型
- 下一篇:一种止口式防臭地漏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