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束收紧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5477.6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梦醒;赵利;郑艳刚;王青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紧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束收紧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相当于汽车的神经组织,承担着车辆上电信号的传输以及电能的运输工作,是汽车上非常关键的部件。汽车线束一旦遭到破损,将会带来很多严重问题。座椅线束是汽车线束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它不像其它线束可以固定于某一点或者粘附于某一平面上,因为座椅,尤其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座椅是可以前后调节的,所以座椅下的线束也需要随着座椅的前后移动而移动。为了能够满足座椅前后最大活动范围的需求,需要给座椅线束预留出足够的设计余量。随着座椅的前后移动,较长的座椅线束可能会移动到座椅滑轨上,滑块和滑轨就会对线束造成挤压而破坏,这样一来,座椅上的电气系统就丧失了工作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收紧装置及汽车,解决处于活动状态的线束受到滑块和滑轨的挤压而使所述线束损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收紧装置,包括:
壳体,形成有一容纳空间,且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开口;
涡卷弹簧,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涡卷弹簧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从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
固定夹,与所述涡卷弹簧从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夹上固定有线束,所述涡卷弹簧包括所述线束被拉伸时的收缩状态和所述线束上的拉伸释放后所恢复至的自然状态。
其中,所述壳体形成为六面体结构,且所述壳体包括六个内壁面,围设为所述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固定夹包括连接杆和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的固定夹主体,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涡卷弹簧从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的一端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固定夹主体呈圆环形,所述固定夹主体的内径与所述线束的外径相适配,所述线束穿设所述固定夹主体,与所述固定夹连接。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壳体通过螺栓穿设所述安装孔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线束收紧装置。
其中,所述汽车包括汽车座椅,所述线束收紧装置设置于所述汽车座椅下方的车身钣金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处于活动状态的所述线束穿设所述线束收紧装置中的所述固定夹,并将所述线束收紧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身钣金上;在所述线束移动时,通过所述线束收紧装置中的所述涡卷弹簧的变形给予所述线束一个作用力,使所述线束在拉伸和拉伸释放时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使所述线束可以按照预期的轨道收回,从而有效的规避了所述线束在拉伸释放时,受到滑块和滑轨的挤压而被损坏;同时也使处于活动状态的线束更加整洁和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收紧装置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收紧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收紧装置与线束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束收紧装置安装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突出部分,12-安装孔,2-涡卷弹簧,3-固定夹,31-连接杆,32-固定夹主体,4-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收紧装置,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形成有一容纳空间,且所述壳体1的其中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开口;
涡卷弹簧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涡卷弹簧2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从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
固定夹3,与所述涡卷弹簧2从所述容纳空间中伸出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固定夹3上固定有线束4,所述涡卷弹簧2包括所述线束4被拉伸时的收缩状态和所述线束4上的拉伸释放后所恢复至的自然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形成为六面体结构,且所述壳体1包括六个内壁面,所述六个内壁面围设为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涡卷弹簧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中心位置,所述涡卷弹簧2与所述壳体1上具有开口的侧面和与所述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分别贴合;所述涡卷弹簧2为平面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2盘绕固定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54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