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5235.3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9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庄明华;尹久春;武涛;李超旗;宁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蓝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02 | 分类号: | B62D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轮 转向 机构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及使用该三轮差速转向机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转向机构用于控制各类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行驶方向。传统的转向控制机构是为满足机器转弯设计的,一般都需要专门的驱动控制其转弯,人力或者其他动力,如自行车和汽车转向机构。单纯的为转向而增加驱动,通常情况下,驱动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产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且普通的两轮差速控制转向机构,通过控制两轮不同的转动速度,实现转向,转弯半径大,转向角度有限,难以实现在狭窄的空间转向,导致空间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转弯半径大、转向角度有限、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包括:
转向驱动轮组,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车轴上的第一行走轮和转动设置在第二车轴上的第二行走轮,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二车轴固定连接;
转向从动轮组,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三车轴上的第三行走轮;
转向传递机构,其连接所述转向驱动轮组和转向从动轮组,所述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的转速差能带动所述转向传递机构运动,所述转向传递机构用于将所述转向驱动轮组的转向运动传递到所述转向从动轮组。
其中,所述转向传递机构包括:
主动转向传递机构,其与所述转向驱动轮组连接;
从动转向传递机构,其与所述转向从动轮组连接;
传动杆,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转向传递机构和从动转向传递机构铰接,所述转向驱动轮组的转向运动通过所述主动转向传递机构、传动杆和从动转向传递机构传递到所述转向从动轮组。
其中,所述主动转向传递机构包括:
轴套,其位于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二车轴的连接处,并与所述第一车轴和第二车轴均固定连接;
第一连接轴,其一端与所述轴套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车轴垂直;
第一连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通过第一销轴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垂直。
其中,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车轴远离所述第二车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轴远离所述第一车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从动转向传递机构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三车轴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轴,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第三车轴垂直;
第二连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通过第二销轴铰接。
其中,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车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车轴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其中,所述第一行走轮、第二行走轮和第三行走轮中均设置有轮毂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三轮差速转向机构的车辆。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三轮差速转向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其转向驱动轮组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车轴上的第一行走轮和转动设置在第二车轴上的第二行走轮,第一车轴与第二车轴固定连接,通过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的转速差能带动转向传递机构运动,进而带动转向从动轮组进行转向运动;将传统的两轮差速转向机构改为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减小了转弯半径,转向角度不限,实现了全方位转弯行走;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因采用上述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因此具有转弯半径小,能够全方位转弯行走,能在狭窄的空间转向,同时资源的利用高率,产品成本低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差速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差速转向机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轮差速转向机构转向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转向驱动轮组;2、转向从动轮组;3、主动转向传递机构;4、从动转向传递机构;5、传动杆;6、第一销轴;7、第二销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蓝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蓝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52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