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IPD无反射低通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73862.X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5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珍;代传相;王茂郢;刘永红;邢孟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雷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H7/52 | 分类号: | H03H7/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11344 | 代理人: | 罗东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经开***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pd 反射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通通滤波器,具体涉及一种IPD无反射低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低通滤波器设计电路,是通过阻带把不希望通过的信号反射回源。在大部分应用中,这些反射回源的信号会造成诸如互调产物、增益波动等影响系统性能的问题。类似混频器这样的非线性器件对带外信号会产生响应,且对传统低通滤波器导致的反射信号高度敏感。设计接近或者满足混频器定义带宽和抑制谐波需求的滤波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从而射频系统工程师通常会利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影响,比如在敏感器件前后插入衰减器或隔离放大器。众所周知,这些方法会降低整个系统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我们可以利用双工器一个端口来实现对阻带反射信号的吸收,但这样的过渡手段对设计电路有较大的空间需求,并且仍然会因为一些反射信号造成阻抗失配。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差分式滤波器(两端口进两端口出,并且在输入输出端口上增加90°电桥实现平衡-不平衡转换)来缓解阻带反射信号的影响。但是这种技术使得滤波器的带宽受制于电桥的带宽,这使得这种设计不适合宽带应用。
为了消除滤波器阻带中普遍存在的反射信号,现在基于半导体的高Q(High-QTM)硅-铜集成无源器件(IPD)工艺和新型电路拓扑结构,设计一种无反射低通滤波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PD技术的低通滤波器,本滤波器采用新型电路拓扑结构设计,并通过IPD高电阻硅平台的工艺实现等效集总电路模型。其中,集总电感采用平面螺旋电感;集总电容采用MIM电容结构;电阻采用82%Ni和18%Cr组成,通过磁控溅射共沉积方法获得精准电阻;这种实现方式吸收频谱阻带部分的信号,而不是将信号反射回源信号;在不需要额外组件下,降低了生成额外的不必要信号,改善系统动态范围和节省空间,在许多不同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IPD无反射低通滤波器,包括金属导体层、设在所述金属导体层上方的第一硅介质层、设在所述第一硅介质层上方的第二硅介质层、设在所述第二硅介质层上方的电路结构层、设在所述电路结构层上方的硅氧化层及与电路结构层连通的电阻,其中所述电路结构层包括彼此互相导通的输入端、输出端、第一接地端、第二接地端及第三接地端,所述电路结构层上连接有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及第三电感,所述硅氧化层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第三电容,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结构层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感,在第一电感和输入端之间连接第一电阻一端,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电感输出端,第一电感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连接第二电感的输入端,第二电感和第一电容之间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二电感输出端连接第一接地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相连接,在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之间连接第三电容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连接第二接地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感另一端与输出端连接,在第一电感和输出端之间连接第二电阻一端,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感输出端,第一电感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连接第三电感的输入端,第三电感和第二电容之间连接第四电阻一端,第三电感输出端连接第三接地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均采取的是平行板电容,通过在平行板之间填充高介电材料提高电容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均采取的是平面螺旋结构,利用硅平面刻蚀技术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均是由82%Ni和18%Cr组成,通过磁控溅射共沉积方法获得精准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雷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雷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738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加压电子血压计
- 下一篇:一机多用型电子血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