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行李箱冲击梁与置物板的焊接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98096.2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28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云;杨方霞;赵会;崔泰松;禹慧丽;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5/04 | 分类号: | B60R5/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行李箱 冲击 置物板 焊接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行李箱冲击梁与置物板的焊接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行李箱冲击梁是车体的一个主要部件,直接决定了碰撞时行李向后座椅倾入量的大小。2009年,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成为国家强制检验项目,并增加了附录F《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对汽车发生碰撞时行李向后排座椅的侵入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规对座椅本身的强度和座椅后部的支撑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行李箱冲击梁在设计初期,并未对行李箱冲击试验时需达到的强度进行充分考虑,导致行李箱冲击梁强度不足或者搭接不合理,试验过程中冲击梁变形严重,容易发生冲击梁两端与车体搭接处发生钣金开裂及螺栓脱落的现象,造成车内行李箱向乘员舱入侵过大,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对现有的行李箱冲击梁与置物板的焊接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行李箱冲击梁与置物板的焊接加强结构,其强度大,在碰撞时,能够防止行李箱冲击梁产生与置物板的连接部位发生钣金开裂和螺栓脱落的现象,减小车内行李箱向成员舱的入侵量,从而少对成员造成伤害,保证乘员安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行李箱冲击梁与置物板的焊接加强结构,包括行李箱冲击梁、置物板、与置物板下部焊接的第一支撑件、与置物板右部和第一支撑件右部焊接的第二支撑件,其特征是:还包括设在所述置物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重叠焊接部位的加强件,所述行李箱冲击梁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加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置物板呈L形,包括一竖直部、后边与该竖直部的下边相连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上边设有向后的第一水平翻边,所述水平部的前边设有向下的第一竖直翻边;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上边设有第二竖直翻边、右边设有右翻边,所述第二竖直翻边与所述第一竖直翻边的后面焊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前边上端部设有第一左翻边、前边设有与第一左翻边过渡连接的第二左翻边、上边设有向右的第二水平翻边、后边设有第三左翻边,所述第一左翻边与所述第二竖直翻边的右端部焊接,所述第二左翻边与所述右翻边焊接,所述第二水平翻边与所述水平部的右部下面焊接,所述第三左翻边的上端部与所述竖直部的右部后面焊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件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左翻边焊接、下部与所述第二左翻边的上端部焊接,且所述加强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左翻边和第二左翻边的过渡部位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加强件的周边设有一圈向后的翻边。
进一步,所述右翻边的上端部、第二左翻边的上端部、加强件的下部对应设有螺栓孔,螺栓穿过所述螺栓孔将所述行李箱冲击梁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
由于在行李箱冲击梁的连接部位增加了加强件,增大了连接部位的强度,在碰撞时,防止了行李箱冲击梁产生与置物板的连接部位发生钣金开裂和螺栓脱落的现象,减小了车内行李箱向成员舱的入侵量,从而少了对成员造成伤害,保证乘员安全;由于加强件的周边设计有一圈翻边,进一步增大了连接部位的强度,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支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支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李箱冲击梁,2-置物板,3-第一支撑件,4-第二支撑件,5-加强件,6-螺栓孔;
21-竖直部,22-水平部,23-第一水平翻边,24-第一竖直翻边;
31-第二竖直翻边,32-右翻边;
41-第一左翻边,42-第二左翻边,43-第二水平翻边,44-第三左翻边;
51-上部,52-下部,53-中部,54-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980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