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门内饰调整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47654.X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0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强;韩宪兵;杨虹;孟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调整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车门内饰板高度的调整元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主流设计中,都会在门内饰与仪表板上设置多条造型特征线,以追求层次感和美感。门内饰与仪表板上设置多条造型特征线需要相互匹配对准,在车门关闭时形成连贯的造型特征线。但车门内饰板和仪表板是两个互相独立的部件,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连接关系。内饰板是通过卡角固定在车门的内门板上,然后车门通过铰链与车身连接。仪表板则是通过螺钉紧固定在横梁上,横梁再通过螺钉打紧到车身角支架上。因此,内饰板与仪表板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内饰板与仪表板上的造型特征线需要进行直接的匹配。于是,就出现了尺寸链长、公差累积大的问题。多个部件的装配之后,往往门内饰的特征线与仪表板的特征线之间无法匹配,出现偏差。当出现偏差是,需要通过零件拆装或车门二次调整等返工来达到特征线匹配的目的,返工时间长,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快速方便地调整车门内饰板高度的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车门内饰调整元件,包括:元件底座和偏心轮。元件底座安装在内饰板上。偏心轮安装在元件底座上,偏心轮包括轮本体和导向销,轮本体位于元件底座的正面,导向销穿过元件底座由元件底座的背面向外延伸,导向销安装到门内板上。其中导向销的中心与轮本体的中心相偏离,形成偏心结构,轮本体转动,元件底座和导向销的相对高度改变,使得内饰板和门内板的相对高度改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元件底座的正面具有安装框架,轮本体位于安装框架内,安装框架限制轮本体的自由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框架为矩形,轮本体的外轮廓为多边形,轮本体的外轮廓的一对侧边紧贴安装框架的边缘,轮本体被固定在安装框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安装框架的底部设有一弹性片,轮本体受外力驱动转动,弹性片产生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轮本体的外轮廓的不同的侧边紧贴安装框架的边缘,对应元件底座和导向销的不同的相对高度,以及内饰板和门内板的不同的相对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轮本体的外轮廓为八边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轮本体的背面具有旋转驱动孔,通过旋转驱动孔向轮本体施加外力驱动轮本体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驱动孔为六角形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销为圆形销,插入到门内板的钣金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能快速方便地调整门内饰和车门的相对高度,不需要拆卸零件就能调整门内饰,使得门内饰与仪表板匹配,大幅降低的生产成本,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正面结构图。
图2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背面结构图。
图3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a和图4b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与内饰板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和图2揭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结构图,图1揭示了该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正面结构,图2揭示了该车门内饰调整元件的背面结构。
该车门内饰调整元件包括:元件底座102和偏心轮104。元件底座102安装在内饰板106(内饰板106在图3中示出)上。偏心轮104安装在元件底座102上。偏心轮104包括轮本体141和导向销142。轮本体141位于元件底座102的正面,导向销142穿过元件底座102由元件底座的背面向外延伸,导向销142转动连接到门内板108上(门内板108在图3中示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导向销142为圆形销,导向销142插入到门内板的钣金孔中。导向销142的中心与轮本体141的中心相偏离,形成偏心结构。轮本体141转动时,由于导向销142与轮本体141是偏心结构,使得元件底座102和导向销142的相对高度改变。元件底座102和导向销142分别固定在内饰板106和门内板108上,因此能够带动内饰板106和门内板108的相对高度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476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