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动变速箱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11204.2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626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蒋彦;郁李巍;李佳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7/116 | 分类号: | H02K7/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动变速箱。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用的变速箱称之为混动变速箱,通常情况下会将驱动电机集成在变速箱的外部,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
采用这种方式,会使变速箱上的驱动电机的集成度不高,增加变速箱体积,浪费了空间,并且,因集成度不高,导致如要将驱动电机的动力传输到变速箱轴系上,通常需要较为复杂的变速箱轴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集成度高、体积小的混动变速箱。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混动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和位于所述变速箱壳体的驱动电机;在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内侧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机支架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柱,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穿过所述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电机支架紧固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每个所述第一定位柱内设置有一个第一定位孔;所述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的电机定位柱;所述电机定位柱插入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靠近所述变速箱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柱,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柱内设置有销孔;所述变速箱壳体通过穿过所述销孔的连接销与所述电机支架紧固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靠近所述变速箱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柱,每个所述第二定位柱内设置有一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变速箱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的壳体定位柱;所述壳体定位柱插入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在所述电机支架设置有输入轴通孔和输出轴通孔;所述输入轴穿过所述输入轴通孔,并在所述输入轴通孔与所述输入轴之间设置有输入轴轴承;所述输出轴穿过所述输出轴通孔,并在所述输出轴通孔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设置有输出轴轴承。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设置有旋变传感器;所述旋变传感器套在所述输入轴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输入轴通孔的四周设置有多个传感器安装孔;在所述旋变传感器上设置有传感器固定螺栓;每个所述传感器固定螺栓都紧固在一个所述传感器安装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上设置有线束过孔,所述旋变传感器的接地线束穿过所述线束过孔;在所述电机支架上设置有油管过孔,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油管穿过所述油管过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机支架的四周设置有加强筋或加强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驱动电机集成在变速箱壳体内,提高了集成度,利于实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轴系的配合,并且减小了变速箱的体积,利于节省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混动变速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混动变速箱将螺栓拆下时的示意图;
图3为驱动电机的输入轴和输出轴都伸过电机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电机支架靠近电机侧的示意图;
图5为电机支架靠近变速箱壳体侧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变速箱壳体; 2-电机支架;21-第一连接柱;
211-螺纹孔; 22-第一定位柱; 221-第一定位孔;
23-第二连接柱;231-销孔;24-第二定位柱;
241-第二定位孔; 25-输入轴通孔; 251-传感器安装孔;
26-输出轴通孔;27-线束过孔; 28-油管过孔;
29-加强板;3-驱动电机;31-输入轴;
32-输出轴;4-旋变传感器;41-传感器固定螺栓;
5-接地线束; 6-冷却油管;7-螺栓;
8-连接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动变速箱,包括变速箱壳体1和位于变速箱壳体内的驱动电机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112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