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恒温电地暖温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54815.5 | 申请日: | 201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6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张仕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3 | 代理人: | 徐丰 |
地址: | 614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恒温 温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取暖的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装修的时候就装地暖设备,地暖使热源从脚底开始自下而上,使人体产生有脚暖头凉的舒适感。目前,就使用较多的电地暖而言,都是通过传统的电地暖温控器控制屋内的温度,其工作原理是:温控器内设有温度开关,温度传感器采集空气温度信号输入给温度开关,达到设定值之后,温控器自动断电,等冷却到温度开关的下限之后恢复通电,继续加热。始终重复100%功率到0再到100%再到0的一个控温方式,温度就忽冷忽热,恒温效果不好,温度上升和下降的速率都很快,忽冷忽热。并且,在100%功率到0再到100%再到0的控温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冲击电流使消耗电量,造成电源的电能浪费,不节能也不环保。
并且当电地暖通过工频直接启动时,它将会产生7到8倍额定电流的冲击电流。冲击电流会使电器设备过热或受电动力作用而遭到损坏,同时使网络内的电压大大降低,因而破坏了网络内用电设备的正常,这个电流值将大大增加温控器的电应力并产生热量,从而降低温控器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恒温电地暖温控器,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节能恒温电地暖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探头、控温装置,所述温度探头包括探温端及信号输出端,所述控温装置包括CPU、变频电路板、IGBT模块;
CPU内包括直流量运算芯片、A/D转换芯片,所述A/D转换芯片的输入端所述温度探头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A/D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直流量运算芯片电连接,所述直流量运算芯片与所述IGBT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CPU的工作电源为市电;
所述变频电路板上焊接有变频电路,所述变频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逆变电路;所述滤波电流电连接在所述整流电路与逆变电路之间,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接入市电,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IGBT模块电连接,所述A/D转换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逆变电路电连接,所述IGBT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发热部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出于美观和便于安装的需要,本技术方案所述的温度探头、控温装置放置在绝缘壳体内,所述探温端伸出在绝缘壳体外,壳体选用绝缘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观察温度值,在所述的绝缘壳体上还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通过显卡与所述CPU电连接。
进一步地,一般温控器安装于室内墙面上,为了更准确采集室内温度且减小布线,本技术方案所述温度探头的探温端为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这样温度探头的探温端无需接触电发热部件的表面,因而减少了温度探头与CPU之间的连接导线。
进一步地,为了使温控器能间隔一段时间采集温度数据、CPU间隔一段时间就能启动直流量运算模块、A/D转换芯片的工作,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控器有序控制室温的目的,所述CPU内还包括计时芯片,所述计时芯片与所述直流量运算芯片及A/D转换芯片电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能设计一个电路元件少、原理简单的变频电路及IGBT模块的电路,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变频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滤波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二极管组成整流电路,滤波电容作为滤波电路,所述第一至第四三极管组成逆变电路;所述IGBT模块包括第五三极管及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及滤波电容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滤波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滤波电容的一端电连接、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及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正极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的全部栅极分别与所述CPU的A/D转换芯片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栅极与所述CPU的直流量运算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入220v电源;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及发射极分别与电发热部件的两端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548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