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定量多成分沉积模拟供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41834.1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14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汪舒;尹太举;李罗兰;李梦璐;张兴强;崔智博;王萌萌;王浩;陈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4023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定量 成分 沉积 模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沉积模拟实验装置技术领域,更加具体来说是全自动定量多成分沉积模拟供源系统。
背景技术
沉积模拟技术是基于水动力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储层描述及预测技术,通常是从时间尺度及空间尺寸上缩小自然界真实的碎屑沉积体系,抽取控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实验模型与原型之间应满足的对应量的相似关系,具有沉积条件可控性、沉积模型正演性及模型与原型可对比性等特点。沉积模拟实验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四种成分,包括粗砂、细沙、粉砂和泥,同时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我们需要加入不同量的砂和泥来模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物源的情况。
现阶段的实验状况是砂和泥的添加通过人工用铁锹铲入,加入量的控制是靠铁锹数计量。这样无疑会加重实验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砂和泥的量不够精确。为改变现阶段实验的种种不合理,我们急需一种能自动和定量地加入多种成分的一套供源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全自动定量多成分沉积模拟供源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全自动定量多成分沉积模拟供源系统,在内部呈中空的储砂罐上方的一侧设置有倾斜布置的传送带,在所述的储砂罐的下方设置有相通的方形漏斗,在所述的方形漏斗的下方设置有横向放置的计量器,在所述的计量器的两端安装有弧形挡板,所述的计量器沿轴向持续转动,在所述的计量器的下方设置有搅拌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搅拌箱内部设置有双排搅拌器,在所述的双排搅拌器上设置有两片搅拌叶,在所述的搅拌箱的下方设置有可开闭的底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储砂罐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红外发射接收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计量器采用圆柱体结构并一分为四,其中一等份为空心结构,另外三份为实心结构设计,所述的空心结构位于所述的计量器的中间;在所述的计量器内部设置有变频电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计量器外部设置表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储砂罐、方形漏斗和计量器依次贯通并采用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实现自动加砂、自动计量、自动搅拌的功能,省时省力。2、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成分连续性供应,利于多组实验的进行。3、本实用新型精确度较高,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传送带、储砂罐和计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搅拌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储砂罐1、方形漏斗2、弧形挡板3、计量器4、红外线发射接收装置5、传送带6、双排搅拌器7、搅拌叶8、搅拌箱9、底板10、变频电机11、表盘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照图1-2所示:全自动定量多成分沉积模拟供源系统,在内部呈中空的储砂罐1上方的一侧设置有倾斜布置的传送带6,在所述的储砂罐1的下方设置有相通的方形漏斗2,在所述的方形漏斗2的下方设置有横向放置的计量器4,在所述的计量器4的两端安装有弧形挡板3,所述的计量器4沿轴向持续转动,在所述的计量器4的下方设置有搅拌箱9。
所述的搅拌箱9内部设置有双排搅拌器7,在所述的双排搅拌器7上设置有两片搅拌叶8,在所述的搅拌箱9的下方设置有可开闭的底板10。
在所述的储砂罐1的上端一侧设置有红外发射接收装置5。
在所述的计量器4采用圆柱体结构并一分为四,其中一等份为空心结构,另外三份为实心结构设计,每等分的圆柱体内储蓄满为2.5X10-3M3量。
所述的空心结构位于所述的计量器4的中间;在所述的计量器4内部设置有变频电机11。所述的变频电机11可根据需要调整旋转速度,1倍,2倍的增加。在所述的计量器4外部设置表盘12。
所述的储砂罐1、方形漏斗2和计量器4依次贯通并采用一体化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41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境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聚四氟乙烯管深孔湿法消解的终点判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