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63866.2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6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袁生伟;李昆;文令强;李令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00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驾驶乘用车的方式实现出行游玩,以及越来越多的物品通过货车或卡车等运输方式实现快速的物流运输。
目前国内主流的重卡驾驶室的结构与乘用车驾驶室的结构相差较大,因此驾驶员视野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重卡驾驶室相较乘用车驾驶室高出许多,因此重卡驾驶室中的驾驶员其看到视野较大较广,但其同时难以看到与其较近的地面处的视野,因此,重卡驾驶室除了配备与乘用车相同的后视镜外,同时还会配置前下视镜和右侧下视镜,用以减少重卡驾驶室的视野盲区。
然而,尽管重卡配置了前下视镜和右侧下视镜,但因为驾驶室布置原因使驾驶室高于地面很多,此时在驾驶员一侧和驾驶员另一侧的车门下部均存在一定的视野盲区,若驾驶员未注意该视野盲区内的行人,则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车门,解决现有重卡驾驶室中车门处存在一定视野盲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所述车门包括由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组合构成的车门主体、设于所述车门主体上部的车门框窗、以及设于所述车门主体内部且可在所述车门框窗内可升降的车门玻璃,所述车门主体位于所述车门框窗的下部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上固定有观察玻璃,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所述夹层空间中设置有强化件,所述强化件接合在所述车门框窗和所述观察窗之间,用以强化所述车门主体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通过在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上分别开设的观察窗,使得驾驶员在驾驶途中通过观看该观察窗可以了解该车门附近的外界周边实时状况,减少了驾驶员的视野盲区,通过设置的强化件使得其加强了车门主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减少了车门由于增加观察窗而带来的结构强度降低的影响,解决现有重卡驾驶室中车门处存在一定视野盲区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内板在靠近汽车A柱的位置朝远离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通过冲压形成第一凹陷部,所述车门内板在靠近所述汽车A柱以及位于所述观察窗下部的位置朝远离所述车门外板的方向通过冲压形成第二凹陷部,所述车门内板在车门腰线的位置朝远离该车门外板的方向通过冲压形成第三凹陷部,所述强化件包括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嵌入安装在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及所述第三凹陷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A柱加强板为倒F状,所述A柱加强板包括主板、第一护板及第二护板,其中,所述主板的底部以及中间部位分别在所述夹层空间内朝远离所述汽车A柱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所述主板、所述第一护板及所述第二护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及所述第三凹陷部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强化件还包括车门腰线加强板和车门外板加强板,所述车门腰线加强板与所述第三凹陷部相适配,所述车门腰线加强板安装嵌入在所述第三凹陷部内,所述车门腰线加强板靠近所述汽车A柱的一端与所述A柱加强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外板加强板包括框窗结构加强板和观察窗结构加强板,所述框窗结构加强板呈T形,框窗结构加强板包括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车门腰线加强的外壁上,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底部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观察窗结构加强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观察窗的底部边缘,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的底部边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中强化件固定在一起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车门中强化件固定在车门内板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A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框窗结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素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638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金属链条式刮泥机水下监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过滤净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