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11450.0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1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乔磊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107 | 代理人: | 林米良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加强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纵梁,特别是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
背景技术
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前机舱纵梁作为车辆前部最主要的变形吸能和传力结构,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分解并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载荷,使得车辆发生正面碰撞传递给乘员舱的能量较小,对乘员的伤害也较小。
目前,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申请号:200910191263.4),它包括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Z”形前纵梁,该前纵梁包括横向的上段、与上段后部相连的下行段以及由下行段尾部向后延伸的连接段,所述上段的上边缘和前纵梁的“Z”形下边缘设有翻边,在所述前纵梁上段的槽内的前、中、后部分别焊接有前部加强板、中部加强板和后部加强板,三块加强板的上边缘均设有翻边与所述上段的上边缘翻边相贴焊,中、后部加强板之间留有间隙。
上述的中部加强板与后部加强板之间留有空隙,使该空隙处成为纵梁中较为薄弱的部位,属于吸能部位,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该部位纵梁在该部位发生形变来吸收冲击能量,减少向客舱方向的挤压。但是当车辆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发生碰撞时,上述纵梁中的薄弱部位通常产生轴向压溃变形,不会发生折弯形变,导致碰撞载荷直接轴向传递至前围板,导致前围板的侵入量大,不利于乘员伤害保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纵梁能够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所述纵梁包括底板、两个侧板以及由底板和两个侧板围成的凹腔,每个侧板的外端均设置有翻边,所述凹腔内设有固连在纵梁上的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所述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之间具有间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翻边上具有凸起处和下凹处并形成折弯部,所述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均抵靠在底板的内底面上,所述间隙的位置与折弯部相对应。
通过在纵梁的凹腔内设置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来提高纵梁整体结构的强度,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抵靠在底板的内底面上后使得间隙两侧的底板的厚度增加,进而强度得到加强,而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之间的间隙处为底板的强度薄弱部位,翻边上的折弯部具有引导纵梁在该处折弯变形的作用,当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正撞击载荷作用在纵梁上,较大的应力集中在的折弯部上,使得纵梁的前段在折弯部上先折弯变形,进而引发纵梁在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之间的间隙处发生折弯变形,最后使得纵梁的前段绕Z轴发生折弯变形,有效的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碰撞载荷直接轴向传递至前围板的能量减小,使得前围板的侵入量小,有利于对乘员的保护。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折弯部为一个,所述折弯部对侧的翻边上设有与折弯部上的凸起处对应的折弯处。保证纵梁受到撞击后,一翻边在折弯部的凸起处发生折弯变形,另一翻边在折弯处发生折弯变形,保证纵梁能够实现稳定的折弯变形。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间隙对应折弯部上的下凹处。加强板一与加强板二之间的间隙与折弯部上的下凹处对应,由于纵梁沿间隙绕Z轴发生顺时针折弯变形,而该下凹处顺时针不易发生折弯变形,因此在纵梁沿间隙发生顺时针折弯变形时该下凹处能够吸收较多的碰撞载荷。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折弯部对侧的翻边上具有与所述间隙相对应的条形槽。该条形槽顺时针不易发生折弯变形,因此在纵梁沿间隙发生顺时针折弯变形时该条形槽能够吸收较多的碰撞载荷。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纵梁向一翻边侧弯曲使得该翻边形成所述的折弯部。折弯部的形成方式简单,易于生产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折弯部为两个且在两翻边上对称设置,所述间隙的位置与折弯部的下凹处相对应。两个翻边上均设有折弯部,当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正撞击载荷作用在纵梁上,较大的应力集中在的两折弯部上,使得纵梁的前段在两折弯部上先折弯变形,进而引发纵梁在加强板一和加强板二之间的间隙处发生折弯变形,最后使得纵梁的前段绕Z轴发生折弯变形,而且折弯部的下凹处顺时针不易发生折弯变形,因此在纵梁沿间隙发生顺时针折弯变形时该下凹处能够吸收较多的碰撞载荷。
在上述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中,所述的加强板一与加强板二之间的间隙为5-15mm。间隙在5-15mm范围之内使得间隙的宽度较小,有利于应力集中在该间隙上,保证纵梁沿间隙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114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