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垫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32498.4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88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丁通;安铭心;赵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通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减震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垫,包括减震垫本体、减震垫防震腔、支撑立杆、减震垫矫正体和气囊,所述减震垫本体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减震垫矫正体,减震垫矫正体外侧的减震垫本体拐角位置处皆安装有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铰接球,铰接球的底端铰接有吸盘,所述发动机支撑板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发动机防护壳体,发动机防护壳体外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发动机限位杆,所述发动机限位杆远离发动机防护壳体一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固定横杆,所述支撑立杆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减震垫使用时的安全性,提高了发动机的减震效果,而且避免了发动机位置的移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支撑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垫。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工作的时候,活塞在气缸内的往复运动、气缸内燃料的燃烧及其它运动部件随活塞杆的运动均会造成发动机剧烈震动,如果把发动机直接连接到底盘上,会使底盘也跟着震动,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及舒适性,在汽车发动机和底盘之间安装减振垫,以利用减振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发动机产生的震动,有利于保护发动机和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现有汽车发动机用减震垫中,在发动机底部与底盘之间设置一个或多个减震垫,但很多的减震垫其减震功能较低,无法起到发动机的安全保护,还有些减震垫无法实现发动机的限位功能,在汽车的剧烈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发动机的偏移,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甚至有些减震垫在固定时不够牢靠,从而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垫,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垫,包括减震垫本体、减震垫防震腔、支撑立杆、减震垫矫正体和气囊,所述减震垫本体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减震垫矫正体,减震垫矫正体外侧的减震垫本体拐角位置处皆安装有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铰接球,铰接球的底端铰接有吸盘,所述减震垫本体内部的顶端设有减震垫防震腔,减震垫防震腔内部的底端设有等间距的减震器,且相邻减震器之间的减震垫防震腔内部固定有减震簧,所述减震器顶端的减震垫防震腔内部固定有发动机支撑板,且发动机支撑板的底端与减震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支撑板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发动机防护壳体,发动机防护壳体外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发动机限位杆,所述发动机限位杆远离发动机防护壳体一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固定横杆,固定横杆底部的两侧皆固定有支撑立杆,且支撑立杆的底端与发动机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杆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远离支撑立杆的一端与发动机防护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震器的外侧壁上缠绕有气囊。
优选的,所述固定横杆顶端的两侧皆固定有倾斜支撑柱。
优选的,所述减震垫矫正体最低点的高度与吸盘最低点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防护壳体两侧的发动机支撑板顶端固定有限位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减震垫本体内部的顶端设减震垫防震腔,减震垫防震腔内部的底端设减震器,减震器之间的减震垫防震腔内部固定减震簧,并通过在减震器顶端的减震垫防震腔内部固定发动机支撑板,提高了发动机的减震效果,从而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发动机防护壳体外侧的中心位置处设发动机限位杆,发动机限位杆一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固定横杆,固定横杆底部的两侧固定支撑立杆,并通过在支撑立杆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复位弹簧,避免了发动机位置的移动,从而实现了减震垫的防护功能,同时通过在减震垫本体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减震垫矫正体,减震垫矫正体外侧的减震垫本体拐角位置处安装固定支脚,并通过在固定支脚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铰接球,铰接球的底端铰接吸盘,提高了减震垫固定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减震垫使用时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减震垫使用时的安全性,提高了发动机的减震效果,而且避免了发动机位置的移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通,未经丁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324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