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动力吸振器的扭转减振装置以及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47660.7 | 申请日: | 2017-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8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尹大乐;周坤鹏;严正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周坤鹏 |
主分类号: | F16F15/123 | 分类号: | F16F15/123;F16F15/14;F16D13/64;F16D13/71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郑琍玉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杆 动力吸振器 减振弹簧 滑块 扭转减振装置 离合器 安装槽 从动盘 本实用新型 同轴安装 滑动式安装 双质量飞轮 槽长方向 从动机构 集成安装 镂空 传动系 有效地 共振 轴向 平行 损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动力吸振器的扭转减振装置以及离合器。扭转减振装置包括从动盘以及集成安装在所述从动盘上的动力吸振器,所述动力吸振器包括导杆、滑块、第一减振弹簧以及第二减振弹簧,所述从动盘上开设有镂空的安装槽,所述导杆的轴向与安装槽的槽长方向平行且所述导杆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滑块滑动式安装在所述导杆上,所述滑块一端为与所述导杆同轴安装的第一减振弹簧,所述滑块另一端为与所述导杆同轴安装的第二减振弹簧。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离合器或双质量飞轮中作为其从动机构,可有效地避免共振对传动系的损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传动系中的离合器或者双质量飞轮部件,具体是涉及一种集成动力吸振器的扭转减振装置以及离合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不断应用,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扭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传入到汽车传动系的扭转振动激励也大幅度提升,使得汽车传动系的各部件:离合器,变速器等产生更大的振动和噪音。究其原因,汽车传动系由于质量分布不均匀,使得其成为一个多自由度的扭振系统,在发动机载荷激励下产生了强烈的振动现象。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低刚度的离合器产生,以及双质量飞轮的出现都对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有着很大的改善。专利文献CN105240420A公开了一种低刚度离合器及用于其中的从动机构,该专利通过改变减振弹簧的布置方式,从而显著降低了离合器的刚度K,达到降低传动系的振动与噪声的目的。现有技术不但对传动系扭转振动振幅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把传动系的共振频率降低到了发动机的怠速以下。这样可以保证,在频繁加速减速的行驶过程中,汽车传动系不会因为频繁的共振从而产生对传动系的损坏。
汽车启动时,发动机转速从零逐渐升高至怠速,传递到传动系激励的频率也从零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存在某一转速:在该转速下,发动机的激励频率等于传动系的固有频率;从而导致传动系的共振现象。当汽车熄火时,发动机的转速从怠速逐渐降低至零。在此期间,必然会出现传动系共振现象。
与普通的振动相比,传动系的共振振幅大,噪声高,对汽车传动系有着很大的伤害。频繁的启动和熄火,会使得传动系频繁的出现共振现象,加大对传动系的损害。
针对上述问题,德国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对离合器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技术方案分别记载在专利文献号为CN 102667228A的实用新型专利“双质量飞轮以及离合器”以及专利文献号为CN 103307130A的实用新型专利“具有离心摆的摩擦离合器”中,改进的关键是在双质量飞轮/离合器的从动机构上继承离心摆减振机构,其工作原理为:当汽车传动系共振时,继承在从动机构上的离心摆快速振动,来缓解传动系的振幅大小。
但该离心摆不但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工作范围狭窄,只在特定的转动频率内有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动力吸振器的扭转减振装置以及离合器,所述扭转减振装置可安装在离合器或双质量飞轮中作为其从动机构,可有效地避免上述共振对传动系的损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成动力吸振器的扭转减振装置,包括从动盘以及集成安装在所述从动盘上的动力吸振器,所述动力吸振器包括导杆、滑块、第一减振弹簧以及第二减振弹簧,所述从动盘上开设有镂空的安装槽,所述导杆的轴向与安装槽的槽长方向平行且所述导杆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滑块滑动式安装在所述导杆上,所述滑块一端为与所述导杆同轴安装的第一减振弹簧,所述滑块392)另一端为与所述导杆同轴安装的第二减振弹簧。
进一步,所述动力吸振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从动盘两侧面处的第一质量块以及第二质量块,所述第一质量块以及第二质量块与所述滑块安装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杆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滑块上供所述导杆穿过的安装孔对应设为方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周坤鹏,未经合肥工业大学;周坤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476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拆卸驱动轴阻尼减震结构及车辆
- 下一篇:地坪研磨机加重铁限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