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51910.4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33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袁波;王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9/00 | 分类号: | B61D19/00;B61D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64 辽宁省沈阳市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口 门体 开启装置 中空腔体 车厢 后壁面 前壁面 上下车 乘客 本实用新型 距离相等 开口流量 开口处 盖合 体相 与门 相等 跨度 拥挤 节约 伤害 脱离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轨车辆;该有轨车辆包括:车厢、门体和开启装置;车厢为至少一侧壁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且开口的长度与中空腔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之间的距离相等;门体盖合在开口处,且门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开口的长度;开启装置固定在车厢上,且开启装置与门体相连接;其中,开启装置带动门体移动,以使门体与开口相脱离。由于开口的长度与中空腔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相等,因此增大了开口的跨度,以实现多人同时上下车,以提高开口的流量,实现了乘客的快速上下车,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避免因开口流量过小而引起的拥挤,从而造成乘客受到伤害,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有轨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现有的有轨车辆普遍采用内藏门、外挂门、塞拉门和外摆门,但采用这几种车门的有轨车辆存在着开启空间小的缺点,因此乘客需排队上下车,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造成拥挤,致使乘客受到伤害,这就意味着,如何设计一款开启跨度大,可容纳多名乘客同时上下车的有轨车辆是十分必要的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有轨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轨车辆包括:车厢、门体和开启装置;车厢为至少一侧壁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且开口的长度与中空腔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之间的距离相等;门体盖合在开口处,且门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开口的长度;开启装置固定在车厢上,且开启装置与门体相连接;其中,开启装置带动门体移动,以使门体与开口相脱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将车厢设置为至少一侧壁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并且使开口的长度与中空腔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实现扩大开口面积的目的;其次,将门体盖合在开口处,并且使门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开口的长度,以实现门体将开口覆盖,从而提高车厢内乘客的安全性;再后,通过将开启装置固定在车厢上,同时将开启装置与门体相连接,以使开启装置带动门体移动,从而实现门体与开口相脱离,此时乘坐在车厢内的乘客可从开口处下车。由于开口的长度与中空腔体的前壁面和后壁面相等,因此增大了开口的跨度,以实现多人同时上下车,以提高开口的流量,实现了乘客的快速上下车,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避免因开口流量过小而引起的拥挤,从而造成乘客受到伤害,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轨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门体盖合在开口的底部,且门体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开口的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门体盖合在开口的底部,并且使门体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开口的高度,以实现开口上部留有间隙而不被门体覆盖,乘客可通过该间隙欣赏到路边的景色,以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同时通过该间隙也可加快车厢内空气的流通,以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开启装置包括:传动杆和传动座;至少一个传动杆固定在车厢上,传动杆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传动座与门体相连接,传动座设置有通孔,通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且传动座套设在传动杆上;其中,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传动杆转动带动传动座沿传动杆的轴向移动,以使门体与开口盖合或脱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外壁面上设置有外螺纹的传动杆固定在车厢上,以提高传动杆的稳定性;其次,将传动座与门体相连接,同时将通孔设置在传动座上,并且将通孔的内壁设置内螺纹;再次,将传动座套设在传动杆上,由于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因此当传动杆转动时,将带动传动座沿传动杆的轴向移动,从而使门体上下运动,以实现门体盖合或脱离开口。此种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同时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可提高门体运动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传动杆的数量为两个,且沿车厢的长度方向两个传动杆分别设置在车厢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新阳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519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