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副油箱及供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0613.7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0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汤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昂普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陆金星;姚惠菱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副油箱 壳体 汽车底盘 底部外表面 供油装置 连接部件 连接装置 连通 储油量 汽车 本实用新型 壳体顶部 汽车行驶 行车安全 上端 供油口 注油口 抵持 底端 穿过 里程 稳固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副油箱及供油装置,副油箱包括壳体和连接装置,壳体设有连通其外表面与其内腔的注油口和供油口,壳体还设有连通其顶部外表面和其底部外表面并与其内腔隔绝的至少一条通道,壳体顶部外表面抵持于汽车底盘上,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穿过通道,其上端连接于汽车底盘上,其底端托于壳体底部外表面。通过设置副油箱,增加汽车储油量,增加汽车行驶里程,通过设置通道,保证了副油箱稳固的连接于汽车底盘上,极大的提高了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燃油供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副油箱及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汽车只配备一个主油箱,单个油箱存油量过小,导致行驶里程有限,在长度穿越或越野时,往往需要在汽车后备箱或拖斗内临时放置汽油桶,临时的汽油桶难以固定,且密封性较差,在汽车行驶时可能自燃或发生爆炸,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620196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越野车副油箱供油装置,,其包括主油箱以及通过连通管与主油箱相连通的副油箱,所述主油箱上设置有主油箱加油管以及主油箱回气油管,所述副油箱上设置有副油箱加油管以及副油箱回气油管,所述主油箱加油管以及副油箱加油管在加油口处汇集;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副油箱,增加汽车储油量,增加汽车行驶里程;两个油箱的加油管均在加油口出汇合,加油时可同时对两个油箱进行加油,同时当一个油箱加满时燃油会自动流向另外一个油箱,防止燃油溢出。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汽车供油量的问题,但是,其并没有解决副油箱的固定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副油箱及供油装置,保证了副油箱稳固的连接于汽车底盘上,极大的提高了行车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副油箱,包括壳体和连接装置,所述壳体设有连通其外表面与其内腔的注油口和供油口,所述壳体还设有连通其顶部外表面和其底部外表面并与其内腔隔绝的至少一条通道,所述壳体顶部外表面抵持于汽车底盘上,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穿过所述通道,其上端连接于所述汽车底盘上,其底端托于所述壳体底部外表面。
上文中,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连通其外表面和其内腔的第一通孔以形成第一环形自由边,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连通其外表面与其内腔的第二通孔以形成第二环形自由边,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一一上下对应设置,相互对应的第一环形自由边和第二环形自由边中,至少一者向渐近对方的方向延伸后交接在一起以形成所述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为一体式注塑成型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顶部外表面向其内腔方向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汽车底盘的横梁卡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定位槽槽底,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上端与所述汽车底盘的横梁底部固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侧壁外表面向其内腔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定位槽,所述壳体底部外表面向其内腔方向凹陷形成第三定位槽,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抵持于所述壳体侧壁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卡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上端与所述汽车底盘固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底端托于所述壳体底部外表面并与所述第三定位槽卡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件大体呈“L”型或“凹”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两条所述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底部内表面倾斜设置,且其低端位于所述供油口下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油口和所述供油口均设于所述壳体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昂普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昂普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06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