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液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46938.6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47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冷 上行通道 下行通道 电池液 冷却液 连通 流出 传热性能 平行设置 组件包括 流阻 申请 出口 紧凑 进口 | ||
本申请提供新型的电池液冷结构。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本申请的电池液冷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轻巧紧凑、传热性能优异、流阻较低、成本较低等诸多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液冷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池液冷结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动力电池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倘若不能及时地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久而久之会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动力电池散热方式多为液冷散热,即将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液体传导出去。随着电池包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节省成本的需求,人们对电池液冷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设计结构简单紧凑、流阻较低且有利于提高传热性能的电池液冷结构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电池液冷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液冷结构,所述电池液冷结构包括至少一组液冷组件,其中:每组所述电池液冷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液冷部件及第二液冷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件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件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流入的上行通道及供冷却液流出的下行通道;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入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的进口;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下行通道出口形成供冷却液流出的出口。
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一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进口及所述出口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两个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以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对应连接。
于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设置有多对,其中:所述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集流管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分隔片,以令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与所述第二液冷部件的多对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之间形成连通的S型结构;所述第三集流管分别在所述S型结构的拐点位置及非拐点位置设置有通孔;相邻位置的两个通孔通过不同的导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冷部件的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对应连接,相间位置的两个通孔与同一导流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爱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469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