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06103.2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8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凯;李武钢;朱亮红;周厚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B60Q1/076;B60Q1/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赵雪佳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灯控制单元 大灯 怠速 汽车 自动熄灭装置 本实用新型 红灯 刺眼 人身安全问题 灯光 轮速传感器 自动关灯 自动熄灭 近光灯 远光灯 停车 行车 回避 能源 | ||
1.一种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包括第一车灯控制单元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车灯控制单元连接的远光灯DS2、近光灯DS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车灯控制单元以及轮速传感器P1;所述第一车灯控制单元通过一开关S1与所述第二车灯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轮速传感器P1:用于检测汽车车轮的转速信号,并将检测到的汽车车轮的运行状态发送至所述第二车灯控制单元;
当汽车在夜间行驶,所述轮速传感器P1检测到汽车车轮停止转动时,所述轮速传感器P1将检测到的汽车车轮的转速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车灯控制单元,所述第二车灯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远光灯或近光灯熄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灯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K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三极管Q1以及单片机MCU;
当所述汽车车轮的车速大于0时,所述继电器K2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2的4引脚连接,处于常闭状态;
当所述汽车车轮的车速等于0时,所述继电器K2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2的3引脚连接,处于常开状态;
所述继电器K2的1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一车灯控制单元、所述轮速传感器的3引脚、所述单片机MCU的VCC引脚、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K2的2引脚以及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所述单片机MCU的P1.1引脚连接以及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以及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所述轮速传感器P1的1引脚与所述单片机MCU的P1.0引脚连接;
所述单片机MCU的GND引脚、所述继电器K2的4引脚、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以及所述轮速传感器P1的2引脚皆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灯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K1、继电器K3、远近光灯切换器F、蓄电池BT1以及二极管D1;
所述继电器K1的1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继电器K2的引脚以及所述蓄电池BT1的正极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2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开关S2连接;
所述继电器K1的5引脚分别与所述近光灯DS1的一端、所述远光灯DS2的一端以及所述继电器K3的1引脚连接;
所述近光灯DS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单片机MUC的GND引脚、所述继电器K3的GND引脚以及所述远近光灯切换器F的1引脚连接;
所述远光灯DS2的另一端与所述继电器K3的3引脚连接;
所述远近光灯切换器F的2引脚与所述单片机MCU的GND引脚以及所述蓄电池BT1的负极连接;所述远近光灯切换器F的connector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3的2引脚连接;
当汽车车速大于0时,所述继电器K1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4引脚连接,处于常开状态;所述继电器K3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3的4引脚连接,处于常开状态;
当汽车车速等于0时,所述继电器K1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1的3引脚连接,处于常闭状态;所述继电器K3的5引脚与所述继电器K3的3引脚连接,处于常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光灯DS1的另一端还接有一远光指示灯DS3,所述远光指示灯DS3的另一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晚间等红灯、怠速时大灯自动熄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为NPN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0610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