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59014.4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79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红;王红球;左佳倩;刘海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G01N21/6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启程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待测样品 光谱 安全性检测 测试对象 光学装置 配置 激发光 本实用新型 光谱仪接收 光谱仪 判定装置 样品状态 激光器 比对 分光 发射 | ||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激光器,配置用于发射激发光;光学装置,配置用于将所述激发光引导至待测样品和收集来自所述待测样品的光信号;光谱仪,配置用于对来自于光学装置的所述光信号进行分光以生成待测样品的光谱;以及样品状态判定装置,配置用于从光谱仪接收所述光谱并通过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信号所分别产生的光谱进行比对以确定待测样品是否损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光谱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例如,拉曼光谱分析技术、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等等广泛应用于物质检测和分析。其中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以拉曼散射效应为基础的非接触式光谱分析技术,它能对物质的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拉曼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光谱,它可以反映分子的指纹特征,可用于对物质的检测。拉曼光谱检测通过检测待测物对于激发光的拉曼散射效应所产生的拉曼光谱来检测和识别物质。拉曼光谱检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液体安检、珠宝检测、爆炸物检测、毒品检测、药品检测等领域。
近年来,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危险品检查和物质识别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物质识别领域,由于各种物质的颜色、形状各异,人们通常无法准确判断物质的属性,而拉曼光谱由被检物的分子能级结构决定,因而拉曼光谱可作为物质的“指纹”信息,用于物质识别。因此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海关、公共安全、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实际的光谱分析中,往往需要使用具有一定能量的激发光,而由于待测样品的成分往往是未知的,因此待测样品存在一定的被损坏(如点燃、烧蚀)的风险。目前仅凭人工预先观察来防范该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了一种能够对于用于光谱分析的测试对象的安全性进行检测的设备,其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光谱信号采集中待测样品被激发光损毁所造成的检测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包括:激光器,配置用于发射激发光;光学装置,配置用于将所述激发光引导至待测样品和收集来自所述待测样品的光信号;光谱仪,配置用于对来自于光学装置的所述光信号进行分光以生成待测样品的光谱;以及样品状态判定装置,配置用于从光谱仪接收所述光谱并通过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信号所分别产生的光谱进行比对以确定待测样品是否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状态判定装置包括第一模块,所述第一模块用于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信号所分别产生的光谱的总体强度进行比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状态判定装置包括第二模块,所述第二模块配置用于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信号所分别产生的光谱的荧光包络进行比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状态判定装置包括第三模块,所述第三模块配置用于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信号所分别产生的光谱中的拉曼光谱特征进行比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状态判定装置包括第四模块,所述第四模块配置用于对从同一待测样品至少两次收集到的光谱信号的相似度进行计算。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还包括:激发光调制模块,所述激发光调制模块用于将激发光调制成具有大于或等于500毫秒的间隔的至少两组激光脉冲。
借助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设备,能够削减或防止在光谱检测过程中因为样品与激发光的剧烈反应而导致的检测风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测试对象安全性检测方法中的一种示例性的光谱比较步骤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590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