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料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901518.8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28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蔡良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双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F02M37/08;F02M37/2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调节器 存储室 燃料泵 燃料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 调节器入口 供应通道 泵通道 出口管 入口管 壳体 调节器出口 发动机燃料 出口通道 供应技术 进油通道 泵出口 泵入口 侧连接 出料口 进料口 排气管 存储 室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燃料供应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燃料输送系统,包括壳体、入口管、出口管和排气管,壳体的内部设有存储室和燃料泵,存储室内设有压力调节器,存储室的进料口通过进油通道与入口管连接,存储室的出料口通过管路与燃料泵的泵入口端连接,燃料泵的泵出口端连接有泵通道,泵通道上连接有供应通道,供应通道与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连接,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通过出口通道与出口管连接,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出口侧与存储室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和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燃料供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料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具有燃料箱的发动机的燃料供应系统,通常是将燃料箱、燃料泵、压力调节器和一些管路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可以为发动机供应燃料的系统,其中压力调节器与燃料箱和燃料泵结合使用的燃料输送系统设计较为复杂,不仅压力调节器自身必须被安装在发动机上,而且还必须额外提供返回燃料箱的管路,需要在燃料箱上开设额外的返回孔以便与返回燃料箱的管路对接,这种系统不仅结构复杂,使用范围较窄,适用性较差,而且这种在燃料箱上额外开设返回孔的修改方式,还会减少燃料箱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具有燃料箱的发动机的燃料供应系统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和可靠性较高的燃料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燃料输送系统,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入口管和出口管,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存储室和燃料泵,所述存储室内设有压力调节器,所述存储室的进料口通过进油通道与入口管连接,所述存储室的出料口通过管路与燃料泵的泵入口端连接,所述燃料泵的泵出口端连接有泵通道,所述泵通道上连接有供应通道,所述供应通道与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通过出口通道与出口管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出口侧与存储室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压力调节器设置在存储室内,构成一种集成化、模块化的燃料输送系统,实现将燃料输送到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其中无需在压力调节器另外连接回油管路到燃料箱,也无需在燃料箱上额外开设返回孔,来造成改变燃料箱的结构使得燃料箱的使用寿命有可能会减少、可靠性有可能会降低的问题发生;本实用新型将燃料箱、燃料泵和压力调节器集成在壳体内,入口管通过进油通道连接存储室的进料口,存储室的出料口通过管路连接到燃料泵的泵入口端,燃料泵的泵出口端通过依次连接的泵通道和供应通道并连接到存储室内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压力调节器的调节器入口侧通过出口通道与出口管连接为发动机部件提供燃油,这样的集成设计使得整个系统的油路大为简化,能够适用在大范围的发动机或者是采用发动机的车辆上,使用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
作为优选,所述进油通道靠近存储室的一端铰链连接有浮子,所述浮子位于存储室内。浮子能对存储室内的燃料液位水平做出反应,进行较好的监测,当存储室内的燃料液位达到一定时,能够有效地关闭进油通道,保证系统良好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所述上壳体通过锁紧扣与下壳体固定在一起,所述入口管和出口管固定在上壳体的顶部,所述存储室由上壳体和下壳体共同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密封垫使得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处形成一个端面密封,使得存储室的密封性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下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支撑筋,所述存储室内通过支撑筋固定有支架,所述压力调节器通过支架支撑在上壳体的下部。支架能够使得压力调节器始终在壳体内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不管壳体如何震动,都不会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和排气管之间设有空间,所述空间内设有钢球。当燃料输送系统倒置时,空间内钢球能够防止燃料由排气管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双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双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9015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