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后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05596.6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0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中泽嘉明;西村隆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部 构造 | ||
本发明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可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1),其具备:一对后框架(4),其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后地板面板(2),其与上述一对后框架(4)接合,上述后地板面板(2)具有从上述后地板面板(2)的车辆后方朝向车辆前方设置的凹部(3),上述凹部(3)由具有上述一对后框架(4)的抗拉强度以上的抗拉强度的金属板形成。利用该结构,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作用于上述后地板面板(2)的上述凹部(3)的情况下,能够以上述后地板面板(2)为主地吸收碰撞能量。因而,上述后框架(4)吸收碰撞能量的负担被减轻,因此,可使上述后框架(4)的薄壁化和短小化,实现车身构造整体的轻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考虑,要求改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另一方面,要求维持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进行了高强度且轻量的车身构造的开发。例如,以框架或支柱等骨架构件为中心促进薄壁的高强度钢板的适用。
作为骨架构件之一且在车辆后部设置成左右一对的后框架由于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而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进行了改善这样的后框架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技术的开发。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后框架的技术:在底壁部设置有加强筋部,且在纵壁部设置有向内部弯曲的弯曲部。根据该技术,可增大由冲击载荷产生的弯曲变形载荷。即,后框架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提高。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后地板构造,该后地板构造具备:后地板面板,其由软钢板形成;以及后框架,其由强度比该后地板面板的强度高的高张力钢材形成。根据该技术,能够较小地维持针对冲击载荷的车身的变形量,直接使碰撞能量吸收量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897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91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应对将来要严格化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标准,要求使车身构造进一步轻量化。不过,在进一步谋求了后框架那样的骨架构件的进一步的薄壁化的情况下,在作用有构件轴向的冲击载荷时,在后框架中不是产生所期望的弯曲变形,而是产生截面走样。因此,难以获得与所期望的弯曲变形相伴的塑性作功量(=碰撞能量吸收量),存在很多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设计时所设想的性能低的情况。因此,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技术那样,在以后框架为主地吸收碰撞能量这样的构造中,难以兼顾车身构造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和所期望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
为了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的碰撞安全性,同时进一步进行车身构造的轻量化,发明人想到如下内容:不仅使后框架、也使以往不担负碰撞能量吸收的作用的后地板面板吸收碰撞能量的做法是有用的。然而,以后地板面板为主地吸收碰撞能量这样的设计思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研究。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的、新的且改良后的车辆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某一观点,可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具备:一对后框架,其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和后地板面板,其从车辆后方朝向车辆前方具有由金属板形成的凹部,该后地板面板与上述一对后框架接合,该金属板具有上述一对后框架的抗拉强度以上的抗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05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转向装置以及动力转向装置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车辆的下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