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钢板以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13822.5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9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宗朗;粕谷康二;村田忠夫;齐藤贤司;村上俊夫;二村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46;C22C38/6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克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高强度钢板,其为具有指定的成分组成的钢板,该钢板的金属组织包含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回火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以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所述金属组织时,相对于金属组织整体,满足多边形铁素体:10~50面积%、贝氏体:10~50面积%、和回火马氏体:10~80面积%,以X射线衍射法对所述金属组织进行测定时,相对于金属组织整体,满足残留奥氏体:5.0体积%以上、碳浓度为1.0质量%以下的残留奥氏体:3.5体积%以上、和碳浓度为0.8质量%以下的残留奥氏体:2.4体积%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钢板、以及其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室温下的加工性优异并且在100~350℃的温热下进行加工时的成型负荷与在室温下进行加工时的成型负荷相比格外降低的拉伸强度为98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板、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的结构部件等中所使用的钢板,为了实现乘客的碰撞安全性和油耗改善而要求980MPa以上的高强度。另一方面,钢板通常在室温下成型为部件形状,为了该成型而实施冲压加工。因此,对于钢板而言,要求冲压加工性(以下有时简称为加工性。)良好。
作为兼具强度和加工性的钢板,已知有TRIP(Transformation InducedPlasticity;相变感生塑性)钢板(例如专利文献1)。TRIP钢板是含有准稳态奥氏体(以下有时称为残留奥氏体,有时记作残留γ。)的钢板,当钢板承受应力而变形时相变为马氏体,由此具有促进变形部的硬化并防止应变集中的效果,据此均匀变形能力提高,发挥良好的延伸率。如此,TRIP钢板的延伸率良好,但是由于钢板本身的强度高,因此冲压加工时的成型负荷大,对冲压机的负荷变得过大。因此,根据部件形状,有时不能采用TRIP钢板。故此,期望降低对冲压机的负荷,减小冲压加工时的成型负荷。即推荐以下方式:冲压加工时为低强度,在冲压加工后的使用中变为高强度。
作为减小冲压加工时的成型负荷的方法,可以想到:将钢板加热到例如100℃~A1点左右并进行冲压成型的方法。通常,通过加热钢板可以减小变形阻力,因此能够减小冲压加工时的成型负荷。
作为通过加热钢板并进行成型来减小冲压加工时的成型负荷的技术,已知有专利文献2、3中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高张力薄钢板,温成型性以及形状固定性优异,拉伸强度为450MPa以上,并且适合于加热到350℃~A1点的温度范围并进行冲压成型的加工方法。该高张力薄钢板满足:指定的成分组成;450℃时的拉伸强度与室温时的拉伸强度之比为0.7以下;钢的晶体组织的马氏体相的体积率为10%以上且80%以下;分散状态的马氏体相各自的平均直径为8μm以下;而且,在马氏体以外的组织中,铁素体相的体积率最大。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高张力薄钢板在150℃时的拉伸强度的降低程度小,为了得到充分的成型时负荷降低效果,结果需要加热到350℃~A1点的温度范围之后进行冲压成型。但是,当加热到如此高的温度时,钢板的表面状态因氧化而受损,并且用于加热钢板的能量增大。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高强度钢板,其在150~250℃下的温成型时强度充分下降,另一方面,成型后在室温下使用时,能够确保980MPa以上的高强度。该高强度钢板以相对于全部组织的面积率计含有5~20%的残留奥氏体,该残留奥氏体的C浓度(CγR)被控制在0.5~1.0质量%。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部件等的形状,有时不仅实施温冲压,除了温热下的冲压成型以外还在室温下实施冲压成型。因此,对于上述部件等中所使用的钢板,还要求室温下的加工性优异。
上述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高强度钢板的加热温度为150~250℃,因此不会产生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高张力薄钢板所发生的问题,但上述专利文献3中并未考虑室温下的加工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5728115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3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