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学蓄热造粒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2073.2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醇一;大塚泰弘;冈田翔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泰豪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16 | 分类号: | C09K5/16;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学 蓄热 造粒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在100~350℃的低温区域引起脱水吸热反应、并且高强度的化学蓄热造粒体。一种化学蓄热造粒体,其特征在于,其是以选自镁的氧化物、镁的氢氧化物、镁的复合氧化物及镁的复合氢氧化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选自锂化合物、钾化合物及钠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以及碳化合物为主成分而构成的化学蓄热造粒体,化学蓄热造粒体中的碳含量为12~35质量%的情况下,相对于前述化学蓄热造粒体中的Mg在0.1~50mol%的范围包含Li、K、和/或Na,进而前述镁的复合氧化物及镁的复合氢氧化物相对于Mg在1~40mol%的范围包含选自Ni、Co、Cu及Al中的至少1种元素,在100~350℃的低温区域中表现出脱水吸热反应优异的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100~350℃的低温区域引起脱水吸热反应、并且循环耐性优异的化学蓄热造粒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排出控制,要求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需要在各工艺的节能化的基础上进行排热的利用。作为排热的利用方法,已知有利用水的100℃以下的温水蓄热。但是,温水蓄热具有如下问题等:(1)由于有散热损失,因此不能长时间蓄热;(2)由于显热量小,因此需要大量的水,蓄热设备的小型化困难;(3)输出温度根据利用量而不恒定,会逐渐下降。因此,为了进行这样的排热的民生利用,需要开发效率更高的蓄热技术。
作为效率高的蓄热技术,可列举出化学蓄热法。由于化学蓄热法会伴随物质的吸附、水合等化学变化,因此与基于材料自身(水、熔融盐等)的潜热、显热的蓄热法相比,每单位质量的蓄热量变高。作为化学蓄热法,提出了基于大气中的水蒸汽的吸附/解吸的水蒸汽吸附/解吸法、氨在金属盐中的吸收(氨络合物生成反应)、基于醇等有机物的吸附/解吸的反应等。若考虑对环境的负担、装置的简便性,则水蒸汽吸附/解吸法是最有利的。作为水蒸汽吸附/解吸法中所用的化学蓄热材料,已知有氧化镁。
氧化镁在100~300℃的低温区域作为实用的蓄热材料不会起作用。这是因为,镁的氢氧化物在上述低温区域不会引起有效的脱水反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使Mg和选自由Ni、Co、Cu及Al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成分复合化,在100~300℃左右可蓄热的化学蓄热材料(专利文献1)。另外提出了,通过向氢氧化镁中添加由氯化锂形成的吸湿性金属盐,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蓄热量高、在100~350℃左右可蓄热的化学蓄热材料(专利文献2)。进而公开了,在基于氢氧化钙的化学蓄热材料中,通过形成基于海泡石等的骨架结构体,能够抑制脱水反应时的化学蓄热材料层的聚集,在脱水反应后向水合反应过渡时,能够进行水合反应,保持了脱水反应与水合反应的可逆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9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861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56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的技术,直接以粉体用作化学蓄热材料时,由于工作中的水合反应及脱水反应的反复,在微粉化后会聚集,反应面积会减少,从而有作为蓄热系统的反应性降低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化学蓄热材料通过形成基于海泡石等的骨架结构体,抑制了脱水反应时的化学蓄热材料层的聚集,但骨架结构体的强度弱、化学蓄热材料层的聚集抑制不充分。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100~350℃的低温区域引起脱水吸热反应、并且循环耐性优异的化学蓄热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泰豪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未经达泰豪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千叶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20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