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泡产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037.0 | 申请日: | 201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5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柴田芳树;花村厚次;坂本泰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柴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5/06 | 分类号: | B01F5/06;B01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霍玉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泡 产生 装置 | ||
在具备使得穿过筒状的主体部内部的水流产生微小气泡的气泡产生部的气泡产生装置中,提高该气泡产生部中的气泡产生效率。一种气泡产生装置,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在该主体部内配置的气泡产生部,其中,气泡产生部具备在主体部的横截面上以主体部内的一个点作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狭缝、以及从主体部的内周面鼓出而形成该狭缝的周缘的柱部,柱部的鼓出量从上述狭缝的周缘起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并且在柱部的下游侧表面形成有凹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中形成纳米等级的微小气泡的气泡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形成微小气泡的一个方法,存在利用气蚀效应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多个螺钉(柱状部)向管状的主体部的节流孔内突出并在穿过该节流孔的水流中产生微小气泡的气泡产生装置。
在向该气泡产生装置导入自来水时,在相对置的螺钉之间形成的收缩部处使水流收缩而导致其流速增大。其结果是,根据伯努利原理,在收缩部的下游侧形成负压区域,在该气蚀(减压)效应的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气体析出而产生微小的气泡。
除此之外,请参照公开与本件相关的发明的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122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8-183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6077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气泡产生装置要求更高的微小气泡产生效率。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在管状的主体部具备使得穿过该主体部内部的水流产生微小气泡的气泡产生部的气泡产生装置中,提高该气泡产生部的气泡产生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反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想到了以下结构的第一方面的气泡产生装置。即,一种气泡产生装置,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在该主体部内配置的气泡产生部,其中,
所述气泡产生部具备在所述主体部的横截面上以所述主体部内的一个点作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狭缝、以及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鼓出而形成该狭缝的周缘的柱部,
所述柱部的鼓出量从所述狭缝的周缘起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并且在所述柱部的下游侧表面形成有凹部。
根据这样规定的第一方面的气泡产生装置,由于柱部的鼓出量从狭缝的周缘起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换言之,从上游侧观察时柱部逐渐鼓出,因此主体部内的流路变窄,主体部内的水流被压缩,同时其速度增加。上述水流穿过狭缝的结果是,在狭缝的下游侧形成负压区域。
进一步地,由于在柱部的下游侧表面形成有凹部,因此穿过缝隙而迂回至下游侧表面的水流被吸入至该凹部使其流速增加,因此在此也产生负压。
根据这样构成的气泡产生部,在狭缝的下游侧形成负压区域,并且在柱部的下游侧表面的凹部的周边也形成负压区域。其结果是,产生足够量的微小气泡。
另外,气泡产生部的狭缝由从主体部鼓出的、即一体形成的柱部进行规定,因此主体部以及柱部成为一体成型品。此处,柱部的鼓出量从其下游侧表面起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减小,因此可以将成形模具向该上游侧拔出。同样地,由于在下游侧表面仅形成有凹部,因此可以将成形模具向下游侧拔出。即,该气泡产生装置可以使用在主体部沿半径方向分割的成形模具并设为树脂的模具制品。
对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作如下规定。即,在第一方面所规定的气泡产生装置中,所述中心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柴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柴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0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气泡生成喷嘴和纳米气泡生成装置
- 下一篇:快速连接混合器叶轮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