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128.4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3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生田洋规;砂边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D17/11 | 分类号: | B25D1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高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工具 | ||
1.一种冲击工具,其构成为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顶端工具保持部、主体部、第一冲击部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其中,
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具有沿所述冲击轴方向延伸的通孔,且构成为将插入到所述通孔的所述顶端工具沿所述冲击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保持;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连结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且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内部空间;
所述第一冲击部件以沿所述冲击轴方向能够直线状移动的方式配置,且构成为通过撞击所述顶端工具来沿所述冲击轴方向驱动所述顶端工具;
所述第一部件固定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所述第二部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所述第一部件之间,
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所述主体部经由单一的弹性部件即第一弹性结构要素以能够向彼此接近的第一方向和向彼此远离的第二方向的两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连结,
在对所述冲击轴而言的径向上,于所述第一冲击部件和所述主体部之间介装有第二弹性结构要素,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要素为橡胶,其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以在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所述主体部向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和向远离的方向相对移动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均被压缩的方式介装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介装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径向上,于所述第一冲击部件和所述主体部之间配置有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要素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的所述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包括筒状的滑动引导部件,所述滑动引导部件构成为将所述第一冲击部件沿所述冲击轴方向能够滑动地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滑动引导部件一体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圆筒部件和第二冲击部件,其中,
所述圆筒部件在所述内部空间内与所述冲击轴同轴状地配置;
所述第二冲击部件以沿所述冲击轴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圆筒部件内,且构成为通过撞击所述第一冲击部件来使所述第一冲击部件直线状地移动,
所述第二冲击部件具有形成为圆柱状的圆柱部,且具有配置于所述圆柱部的外周面的一个以上的第三弹性结构要素,
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三弹性结构要素构成为沿所述圆筒部件的内周面在所述冲击轴方向上能够滑动,且在所述圆筒部件内部以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内周面不接触的状态保持所述第二冲击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冲击部件构成为通过形成于所述圆筒部件内的空气室的空气的压力变动而在所述圆筒部件内沿所述冲击轴方向移动,
所述一个以上的第三弹性结构要素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围绕所述外周面的整周的环状,且兼用作所述空气室的密封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要素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要素作为单一的弹性部件而一体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要素的外周面被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1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