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128.4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3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生田洋规;砂边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D17/11 | 分类号: | B25D1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高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工具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构成为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的冲击工具中有助于降低噪声的技术。锤具有顶端工具保持架(6)、筒部(12)和冲击螺栓(53)。顶端工具保持架(6)将插入到通孔(65)的顶端工具沿冲击轴(A1)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保持。筒部(12)在冲击轴(A1)方向上与顶端工具保持架(6)连结,且具有与通孔(65)连通的内部空间。冲击螺栓(53)以沿冲击轴(A1)方向能够直线状移动的方式配置,且构成为通过撞击顶端工具来沿冲击轴(A1)方向驱动顶端工具。顶端工具保持架(6)和筒部(12)经由弹性结构要素、即连结橡胶(80)以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的方式在冲击轴(A1)方向上连结。相对于冲击轴(A2),在径向上,于冲击螺栓(53)和筒部(12)之间介装有弹性结构要素、即O型圈(7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其构成为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一种冲击工具,即,该冲击工具通过间歇性地冲击(撞击)顶端工具的一端,而沿长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在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中,有时因伴随着顶端工具的冲击所产生的振动,会产生噪音。于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降低噪音的结构,该噪音为因顶端工具承受来自被加工件的反作用力而向径向振动,撞击顶端工具保持架所产生的噪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4291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冲击工具,通过抑制顶端工具向径向振动,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噪音降低。另一方面,基于改善作业环境的观点,希望更进一步地降低噪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构成为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的冲击工具中有助于降低噪音的技术。【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构成为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直线状地驱动顶端工具。该冲击工具具有顶端工具保持部、主体部和第一冲击部件。
顶端工具保持部具有沿冲击轴方向延伸的通孔,且构成为将插入到通孔的顶端工具沿冲击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进行保持。主体部在冲击轴方向上连结于顶端工具保持部。主体部具有与通孔连通的内部空间。第一冲击部件以沿冲击轴方向能够直线状移动的方式配置,且构成为通过撞击顶端工具来沿冲击轴方向驱动顶端工具。并且,顶端工具保持部和主体部经由第一弹性结构要素以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的方式在冲击轴方向上连结。另外,在相对于冲击轴而言的径向上,于第一冲击部件和主体部之间介装有第二弹性结构要素。
在通过第一冲击部件撞击顶端工具来驱动顶端工具的冲击工具中,伴随着顶端工具的撞击而产生的顶端工具的振动也被传递到顶端工具保持部。当该振动进一步传递到具有内部空间的主体部时,噪音有变得更大的倾向。对此,经由第一弹性结构要素将顶端工具保持部和主体部以能够彼此相对移动的方式在冲击轴方向上进行连结,据此,能够抑制振动从顶端工具保持部向主体部传递。另外,与顶端工具同样地,第一冲击部件也因撞击时的冲击而产生振动。对此,在径向上,使第二弹性结构要素介装于第一冲击部件和主体部之间,据此,能够抑制振动沿径向从第一冲击部件向主体部传递。如此,通过抑制来自顶端工具和第一冲击部件的振动传递,能够降低因主体部的振动而产生的噪音。
此外,在主体部具有直接露出到外部的外表面、即具有与外部空气接触的接触面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外表面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使空气振动,而有增大噪音的倾向。另外,在主体部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容易显现出该倾向。基于这些观点,作为主体部的例子,而列举有具有直接露出到外部的外表面(与外部空气接触的接触面)的外部露出部和金属制的外部露出部。作为所述的外部露出部的典型例,列举有收装驱动顶端工具的第一冲击部件和构成为使第一冲击部件直线状地移动的驱动件(典型例为活塞或者活塞缸)的筒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