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疼痛的治疗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31175.0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N.邦尼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31/5025 | 分类号: | A61K31/5025;A61K31/166;A61K31/427;A61P25/0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许斐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疼痛 蛋白酶激活 信号传导 核内体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及其用途。特别是,涉及抑制核内体蛋白酶激活的受体‑2(PAR2)信号传导的化合物及其治疗疼痛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及其用途。特别是,涉及抑制核内体蛋白酶激活的受体-2(endosomal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PAR2)信号传导的化合物及其治疗疼痛的用途。
背景技术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的最大家族,其参与大多数病理生理学过程,且是约30%治疗药物的靶标(Audet,M.&Bouvier,M.Nat Chem Biol 2008,4,397–403)。细胞表面GPCR与细胞外配体相互作用并偶联至异源三聚体G蛋白,其触发质膜定界信号(第二信使形成,生长因子受体反式激活,离子通道调节)。配体去除和受体与β-抑制蛋白(βarrs)的关联终止质膜信号。
直到最近,人们普遍认为GPCR的活化,随后的下游信号传导和信号终止仅发生在质膜上。质膜信号传导通过GPCR激酶(GRK)(其对活性配体结合的受体构象具有选择性)使受体磷酸化而在活化的几分钟内终止。GRK磷酸化GPCR的C-端S/T-富集结构域(Sato,P.Y.,等人,Physiological reviews 2015,95,377-404)。然后磷酸化的受体与βarr结合,其在空间上阻止受体和G-蛋白之间的偶联,从而终止激动剂-介导的G-蛋白活化。βarrs通过发动蛋白-和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吞作用,进一步促进配体结合的受体从细胞表面向早期核内体的转移。一旦发生内吞作用,从GPCR中除去配体和磷酸基团,且受体迅速重新分配至细胞膜或被转运到溶酶体以降解。
然而,最近发现多种GPCR并不总是遵循传统的范例。研究已发现在配体结合和受体活化后,一些细胞表面GPCR内化并重新分配至早期核内体,其中异源三聚体G蛋白信号传导维持较长时间。因此,核内体不仅仅是作为GPCR向再循环或降解途径运输的管道,而且可以成为信号转导的重要部位(Murphy,J.E.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106,17615-17622)。通过募集GPCR和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到核内体,βarrs可以介导核内体GPCR信号传导(Murphy,J.E.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106,17615-17622;DeFea,K.A.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97,11086-11091;DeFea,K.A.等人J CellBiol 2000,148,1267-1281)。
βarrs在血浆和核内体膜上募集多种信号传导蛋白以激活受体,且其是信号传导的必要介质。所述MAPK级联反应[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是最彻底表征的βarrs-依赖性信号传导通路。βarrs是信号传导的积极参与者的第一个证据是观察到βarr的显性失活突变体抑制β2AR-诱导的ERK1/2激活(Daaka Y等人,J Biol Chem 1998,273,685-688)。随后,发现βarrs将β2AR偶联至c-Src并介导ERK1/2激活(Lutterall L.M.等人Science 1999,283,655-661)。通过其他GPCR(包括神经激肽-1受体(NK1R)、蛋白酶激活的受体2(PAR2)、血管紧张素II 1A型受体(AT1AR)和血管加压素V2受体(V2R)),βarrs同样参与ERK1/2信号传导。这些观察结果导致了这样的观点:βarrs是将激活的GPCR与MAPK信号传导复合物偶联的支架。因此βarrs介导GPCR信号传导的第二波,其与在质膜上的G蛋白-依赖性信号传导不同。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1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