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及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的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6174.5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1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大塚研一郎;宫城隆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21D22/26;B21D24/00;B60R19/04;B62D25/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任玉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构造 部件 用拉深 成形 制造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是拉深强度为980MPa以上的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
顶板部,向第一方向延伸;
2个第一凸棱线部,与上述顶板部中的正交于上述第一方向且沿着上述顶板部的第二方向的两侧邻接;
第二凸棱线部,与上述顶板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最端部邻接并且与上述2个第一凸棱线部连续;
2个侧壁,与上述2个第一凸棱线部邻接;
端壁,与上述第二凸棱线部邻接;
2个角壁,与上述2个侧壁及上述端壁邻接,并且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具有弯曲的形状;
凹棱线部,与上述2个侧壁、上述端壁及上述2个角壁邻接;以及
朝外凸缘,与上述凹棱线部邻接;
上述2个第一凸棱线部、上述第二凸棱线部及上述凹棱线部的与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曲率半径都是30mm以下;
从上述朝外凸缘和上述凹棱线部的边界沿着上述角壁离开了1.0mm的位置处的、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作为上述角壁的曲率半径的拐角半径是30mm以下;
与上述顶板部垂直的方向上的、作为上述顶板部与上述朝外凸缘的离开距离的成形深度是40mm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深成形体是由板厚是0.7~3.2mm、具有980MPa以上的拉深强度的高强度钢板构成的冷或温拉深成形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上述端壁、上述2个角壁、上述凹棱线部及上述朝外凸缘。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是边梁、保险梁、A柱下面板、A柱或B柱。
5.一种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构造部件用拉深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工序,对拉深强度是980MPa以上的坯料使用第一模、第一冲头及第一坯料支架进行拉深成形的压力加工,成形出第一中间拉深成形体,所述第一中间拉深成形体具有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间顶板部、与上述中间顶板部中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侧邻接的2个中间第一凸棱线部、与上述中间顶板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最端部邻接并且与上述2个中间第一凸棱线部连续的中间第二凸棱线部、与上述2个中间第一凸棱线部连续的2个中间侧壁、与上述中间第二凸棱线部邻接的中间端壁、与上述2个中间侧壁及上述中间端壁邻接并且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具有弯曲的形状的2个中间角壁、与上述2个中间侧壁、上述中间端壁及上述2个中间角壁邻接的中间凹棱线部、以及与上述中间凹棱线部邻接的中间朝外凸缘,上述2个中间第一凸棱线部、上述中间第二凸棱线部及上述中间凹棱线部的与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曲率半径都比上述拉深成形体的与上述2个第一凸棱线部、上述第二凸棱线部及上述凹棱线部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曲率半径大,从上述中间朝外凸缘和上述中间凹棱线部的边界沿着上述中间角壁离开了1.0mm的位置处的、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作为上述中间角壁的曲率半径的中间拐角半径比上述拉深成形体的上述角壁的上述拐角半径大,与上述中间顶板部垂直的方向上的、作为上述中间顶板部与上述中间朝外凸缘的离开距离的中间成形深度比上述拉深成形体的上述成形深度大;
第二工序,对上述第一中间拉深成形体使用第二模、第二冲头及第二坯料支架进行拉深成形的压力加工,通过使上述2个中间第一凸棱线部、上述中间第二凸棱线部及上述中间凹棱线部的与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曲率半径及上述中间成形深度变小,成形出具有上述拉深成形体的上述2个第一凸棱线部、上述第二凸棱线部及上述凹棱线部的与各自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曲率半径及上述成形深度的第二中间拉深成形体;以及
第三工序,在将上述第二中间拉深成形体用上述第二模、上述第二冲头及上述第二坯料支架约束的状态下,一边用内置在上述第二冲头中的内垫板将上述第一中间拉深成形体的上述中间端壁的内面挤压,一边用张紧工具将上述第二中间拉深成形体的中间端壁向上述第一方向挤压,使上述中间角壁的上述中间拐角半径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617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管和使用了金属管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 下一篇:车身前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