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7439.3 | 申请日: | 201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4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涩谷耕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50/107;H01M4/02;H01M4/13;H01M6/0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玉昌峰;纪秀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池组 电子设备 电动 车辆 装置 电力系统 | ||
一种电池,具备卷绕的正极以及负极,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设置在正极集电体的内侧面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正极集电体的外侧面的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电体的内周侧端部以及外周侧端部被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覆盖,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在面向正极的内周侧端部的部分具有低面积密度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卷绕的正极及负极的电池、具备该电池的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
背景技术
具有卷绕细长的正极和负极的结构的电池被广泛使用。在该卷绕结构的电池中,为了提高安全性,存在一种覆盖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结构(以下称为“集电体未暴露结构”),以使在正极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两端正极集电体的两个表面不暴露。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通过使正极板及负极板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极组的内周侧的活性物质密度部分地小于外周侧的活性物质密度,从而提高电极板的柔软性,在按照薄片形状加工电极板时以及卷绕电极板时抑制电极板的断裂。另外,描述了活性物质密度小的部分形成在相对于电极组的纵向从最内周的涂层端部到一个卷绕部分的范围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9-1818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具有集电器未暴露结构的电池的情况下,当卷绕正极和负极以形成电池元件时,正极可能在从卷绕起始端部向外侧绕一周的位置开始发生断裂。这是由于内周侧的正极端部的厚度(=“正极集电体的厚度”+“正极集电体的两个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总和”)导致的高低差使得从卷绕起始端部向外侧绕一周处的正极折断。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描述用于抑制以从卷绕起始端部向外侧绕一周的位置为起点发生的正极断裂的技术。
另外,在正极集电体的一个或两个表面暴露在正极的内周侧端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高低差比集电体未暴露结构的情况小,因此,电极难以断裂。因此,可以说在集电体未暴露结构的电池中,以从卷绕起始端部向外侧绕一周的位置为起点发生的正极断裂,是一种特别容易发生的现象。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正极的内周侧端部和外周侧端部具有集电体未暴露结构的电池中,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正极断裂的电池、具备该电池的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电池具备卷绕的正极和负极,其中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设置在正极集电体的内侧面的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和设置在正极集电体的外侧面的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电体的内周侧端部以及外周侧端部被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覆盖,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在面向正极的内周侧端部的部分具有低面积密度部。
另外,本技术的电池具备卷绕的电极,电极具备集电体、设置在集电体的内侧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和设置在集电体的外侧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集电体的内周侧端部以及外周侧端部被第一活性物质层和第二活性物质层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在面向电极的内周侧端部的部分中具有低面积密度部。
本技术的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具备上述电池。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在正极的内周侧端部和外周侧端部具有非暴露结构的电池中,能够抑制正极的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2的A是示出展开状态的卷绕电极体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图。图2的B是示出正极的卷绕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74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