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车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4720.X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6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武宏;镰田知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沈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车架 构造 | ||
一种车身的车轮罩下构件(3)的构造,其具备下弯曲部(5),该下弯曲部(5)具有上表面部(6A)和外侧面部(6B),上表面部(6A)成为内侧曲面(9),在上表面部(6A)与外侧面部(6B)之间形成有内侧棱线(11),其中,车轮罩下构件(3)具备:凹陷部(13),其形成于下弯曲部(5)的内侧棱线(11),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引起下弯曲部(5)的变形;和长孔(15),其沿着凹陷部(13)贯穿形成于外侧面部(6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的车身车架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轮罩下构件(wheel house lower member)预先设定强度比较弱的部分,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进行使该部分压曲来吸收碰撞能量。不过,存在由于车轮罩下构件的形状而导致强度分布难以产生差异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在车轮罩下构件的两面交叉的角线(称为棱线)的部位以跨两面的方式设置贯穿孔,能够使该贯穿孔周围的强度降低而使其压曲。然而,若在车轮罩下构件的棱线开设贯穿孔,则存在孔周边的强度过度降低的倾向。
作为其他碰撞能量的吸收技术,可列举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上部车架中形成作为引起压曲的凹部的加强筋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护板上构件(apron upper member)中将凸缘的朝向改变的边界部设为脆弱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8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54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若增大加强筋的形状,则虽然易于使其压曲变形,但冲击能量的吸收量变小,若缩小加强筋的形状,则压曲变形变得困难。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作为脆弱部而需要凸缘朝向的变更,因此,易于受到布局的制约。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创作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稳定地进行车辆碰撞时的压曲变形、且能够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量的车身车架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截面大致L字状的第1面板、和第2面板构成矩形闭合截面部的车身的弯曲车架的构造,上述第1面板具有在弯曲部形成曲面的第1面和与该第1面大致正交的第2面,上述第2面板具有在上述弯曲部形成曲面的第3面和与该第3面大致正交的第4面,其中,通过上述弯曲部在上述第1面板形成有内侧曲面侧的棱线,上述弯曲车架具备:大致椭圆形状的凹陷部,其在上述内侧曲面侧的棱线以朝向上述矩形闭合截面部的内部凹陷的方式形成,在输入了碰撞载荷时引起弯曲部的变形;鼓出部,其在上述第2面中的上述凹陷部的下部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形成;和长孔,其在上述第2面中的上述鼓出部的下部沿着上述凹陷部贯穿形成,上述凹陷部的底面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朝向上方呈凹状的圆弧形状,上述鼓出部和上述长孔也与上述凹陷部的底面相仿地朝向上方呈凹状的圆弧形状。
若碰撞载荷输入,则在弯曲部处凹陷部以下沉的方式位移,应力集中于内侧棱线,弯曲部以凹陷部为弯曲点而压曲变形。在第2面上,沿着凹陷部形成有长孔,因此,凹陷部以向长孔的孔空间沉入的方式容易地位移。由此,弯曲部相对于规定的碰撞载荷值可靠地弯曲,且能够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根据本发明,鼓出部容易地挠曲,凹陷部向长孔的位移被促进。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面板和上述第2面板通过各面板的两端的凸缘彼此重叠并结合而形成有矩形闭合截面部。
根据本发明,各面板的成形容易,面板的生产率提高。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弯曲部在上述第2面板形成有外侧曲面侧的棱线,在该外侧曲面侧的棱线形成有贯穿孔。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弯曲部的外侧曲面侧容易地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47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